曾經看到一個景區(qū)小店的經營者設置這樣的游戲:15分鐘內,若能在白紙上連續(xù)無誤地從1寫到500,就能贏得豐厚獎品,否則就需支付游戲費用。挑戰(zhàn)看似簡單無奇,參與游戲的年輕人也一波接一波,但實際上成功者卻是鳳毛麟角,“數(shù)字太多,煩躁寫不下去了”“一看手機注意力就分散了,很容易出錯”……
缺乏專注力,似乎是當下不少年輕人都有的“苦惱”。有的人翻開書本,才翻讀幾頁就擲到一邊;立志健身,鍛煉幾日便打退堂鼓;制定了諸多計劃,卻總是拖延癥纏身。而移動互聯(lián)時代,更是容易讓人沉溺于眼花繚亂的碎片化信息之中,瓦解年輕人的專注力與意志力。
在當下,專注力無疑是稀缺的品質。保持專注力,需要一顆堅定的內心,需要面對外界紛擾保持定力。專注者往往能在生活中處處管好內心,淬煉平和的心性,不被躁氣吞噬。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求學期間,常拿著書到離第一師范不遠的一個叫南門的地方,在嘈雜喧鬧的大街邊看書,以此作為考驗,培養(yǎng)自己隨時隨地都能專心專注的能力。這種“鬧中取靜”的定力,無疑有助于我們拓寬洞察之視野,涵養(yǎng)“每臨大事有靜氣”品質。
古人云,“守少則固,力專則強。”專注不是局限住視野,其本質是剪掉那些不必要的“枝丫”,從而用志不分。人的精力十分有限,以清醒的頭腦進行價值選擇和取舍尤為重要,沉潛下來與有益之事“長相廝守”,方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績。78歲的劉先林院士選擇堅守最純粹的科學精神,即使在高鐵上也筆耕不輟,校對完善資料,用實際行動把“艱苦奮斗、不怕苦累、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傳遞給年輕人”;黃大年教授放棄國外優(yōu)越條件選擇回到祖國,致力于深地資源探測,在7年間晝夜鉆研,攻克難題,帶領400多名科學家的團隊創(chuàng)造了多項“中國第一”,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像劉先林、黃大年一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志向高遠,撇開焦慮和誘惑的雜音,守住寧靜,專一于為國家強大奮斗不息,貢獻所能,終讓一切浮華黯然失色,成為獨好風景。
專注的養(yǎng)成也需要時間的沉淀。完善細微過程,不被焦慮捆綁手腳,才能將問題迎刃而解,才能以強勁持續(xù)的競爭力,在珍貴時光中積累出與眾不同。如今,越來越多的“匠心”為人知曉:北京APEC峰會上,百萬次鏨刻敲擊雕出的純銀絲巾果盤驚艷世界,古老工藝散發(fā)出光芒;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修復師,用專注耐力和精湛技法,重現(xiàn)了古老神奇。正是匠師們不走捷徑,對細節(jié)進行一絲不茍的打磨鍛造,日復一日的堅持,年復一年的專注,才讓日常的點滴積累飛躍,完美綻放。
“人若愿意,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長,而貞靜自守。”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這句話,或許可以作為那些需要培養(yǎng)專注力的年輕人的座右銘。而作為開始,也許僅僅需要這些年輕人放下手機,從讀完一本書、完成一個計劃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