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發(fā)布:2019-03-09 02:16:54
2019年5月4日 五四運動一百周年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fā)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學、高等師范學校等十三所學校的三千多名學生,沖破軍警的阻撓到天安門前集會演講,后舉行游行示威,提出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等口號,同時要求懲辦親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游行隊伍向東交民巷進發(fā),遭到使館巡捕的阻攔,轉而來到趙家樓胡同曹汝霖的住宅。學生沖入曹宅,曹汝霖急忙躲藏起來,正在該處的章宗祥受到學生痛打,曹宅也被焚燒,軍警當場逮捕了三十多名學生。北京學生實行罷課,通電全國表示抗議。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的游行隊伍向天安門進發(fā)。
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的影響迅速擴大。天津、上海、長沙、廣州等城市和全國各地紛紛舉行游行示威。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和華僑也展開了愛國活動。當時在上海的孫中山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支持。北京政府被迫于5月7日釋放被捕學生,但又下達鎮(zhèn)壓學生運動的命令。6月3日北京各校學生分組出發(fā)到街頭演講;6月4日出動更多的學生進行宣傳活動,兩天內竟有近千學生遭到逮捕,從而激起了全國人民更大的憤怒。上海人民首先起來,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大力聲援北京學生。特別是上海工人從6月5日起發(fā)動了有六七萬人參加的政治大罷工;南京、天津、杭州、濟南、武漢、九江、蕪湖等地工人,也都先后舉行罷工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為之震驚,不得不于6月6日釋放全部被捕學生。10日宣布 “批準”曹、章、陸三人 “辭職”。28日,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五四愛國運動勝利地告一段落。
上海罷工罷課罷市結束,學生舉行游行慶祝。
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xù)和發(fā)展。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次年改稱《新青年》,舉起 “民主”和 “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隨后,還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并在 “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
五四愛國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由此開始深入工人群眾,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從組織上和思想上作了準備。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后,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為中國青年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