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輩子就有一個夢想,把中國的無人靶機研究好!”在趙煦的辦公室里,書架上泛黃的書籍和厚厚的靶機檔案,見證著他幾十年的大漠追夢?;赝?dāng)年選擇,趙煦由衷感慨:“人這一輩子能為國家干點事,是最大的幸福!” 指控艙內(nèi),屏幕上閃爍的飛行航線,仿佛映照著趙煦的追夢航跡。請關(guān)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大漠深處,一生追尋一個夢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某試訓(xùn)基地高級工程師趙煦
■姚春明 程 果 胡 旭
上圖:某型無人機放飛前,趙煦院士在機場一線指揮。楊 軍攝
初夏時節(jié),空曠寧靜的戈壁灘響起發(fā)動機的轟鳴聲。
轟鳴聲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某試訓(xùn)基地高級工程師趙煦正在指導(dǎo)官兵檢查靶機放飛前的最后工作。順著這位年近八旬老人的眼神望去,機場跑道上,一架無人靶機蓄勢待發(fā)。
“起飛!”指令傳來,靶機高速滑行、騰空而起。目送著靶機飛向天際,趙煦開始了他在戈壁灘上54年如一日的工作。
“我這一輩子就有一個夢想,把中國的無人靶機研究好!”在趙煦的辦公室里,書架上泛黃的書籍和厚厚的靶機檔案,見證著他幾十年的大漠追夢?;赝?dāng)年選擇,趙煦由衷感慨:“人這一輩子能為國家干點事,是最大的幸福!”
指控艙內(nèi),屏幕上閃爍的飛行航線,仿佛映照著趙煦的追夢航跡。
1964年9月,趙煦從北京航空學(xué)院畢業(yè)。在周恩來總理勉勵他們?yōu)樽鎳ㄔO(shè)出力的感召下,那年秋天,趙煦放棄留京機會,只身一人來到西北戈壁深處的某試驗訓(xùn)練部隊。
“黃沙漫天的戈壁灘、空白的無人機領(lǐng)域、緊迫的試驗任務(wù)需求、急缺的科技研究人才……”一談到黨和國家需要,院士的說話速度明顯加快;一說起無人機,老人更是如數(shù)家珍。
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國還沒有無人靶機。沒有靶機,武器再好也定不了型。這是擺在那一代航空人面前的一個難題。
開疆拓土,意味著超越常人的挑戰(zhàn)、擔(dān)當(dāng)和汗水。趙煦和團隊成員拿著本、筆、卷尺、萬用表,趴在飛機上一點一點測量,手工計算設(shè)計模型。
1966年12月6日,“長空一號”無人靶機首飛成功。從這一天開始,中國擁有了自己的無人靶機。
科研的路是漫長的,更需要不斷突破前進。隨著航空武器快速發(fā)展,一種更真實的靶機成為制約武器試驗的瓶頸。同樣性能的靶機,在國外需要花費上千萬元。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壁w煦大膽提出把已退役的某型飛機改裝成無人靶機的設(shè)想。
經(jīng)過數(shù)千次試驗驗證,退役多年的飛機被成功研制成全尺寸、實體型、高亞音速靶機。
“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成功,除了認真還是認真。”又是千余個深夜、幾百個通宵,趙煦帶領(lǐng)團隊用4年時間攻克國外8年才解決的技術(shù)難題,超音速無人靶機一飛沖天……
多年來,在趙煦和團隊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大型無人機實現(xiàn)了跨越發(fā)展,一條集研制生產(chǎn)、試驗試飛、提供使用、質(zhì)量保障于一體的中國特色無人機發(fā)展道路已經(jīng)形成,一支新型作戰(zhàn)部隊逐漸成型,多名專家和高層次科技人才脫穎而出。
“新時代要有新狀態(tài)!”近年來,看到國家和軍隊改革發(fā)展不斷向前邁進,趙煦既感到欣慰,又感到重任在肩。
激情不與歲月老,信念且隨年華堅。趙煦的學(xué)生說,現(xiàn)在趙老仍然活躍在科研一線,晚上、周末他常常像上班一樣來到辦公室,保持著年輕人一樣的激情干勁。
科研不停,腳步不止。前不久,某新型靶機在趙煦和團隊的努力下研制成功,為新裝備試驗提供了更貼近真實戰(zhàn)機的全新靶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