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軍報記者 發(fā)布:2020-01-18 16:50:31
1月15日,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在車站、在機場、在碼頭,春運大軍熙熙攘攘,朝著一個共同的目的地——家。
腳步向北,向北......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長白山深處,傳出馬達轟鳴。茫茫林海雪原中,一輛墨綠色巡邏車像一葉扁舟,一起一伏在雪地上“漂移”。車上坐的是全副武裝的邊防官兵。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邊防某巡邏點——一個越走離家越遠的地方。
這支巡邏部隊的官兵來自陸軍某邊防旅八號閘哨所。八號閘哨所駐守在長白山深處、鴨綠江源頭,海拔1500多米,每年7個多月大雪封山,距離最近的村鎮(zhèn)70余公里,最低氣溫超過零下40攝氏度,素有“鴨綠江畔第一哨”之稱。
出發(fā)前,帶隊排長余茂龍再三叮囑隨行采訪的記者說,雖然今天天氣晴朗,但是氣溫仍然在零下20攝氏度以下,這條巡邏路有很多地方處于風口位置,積雪會比較深,巡邏車輛過不去,會有很長的一段距離需要徒步巡邏,一定要將自己的手腳和臉部保護好,防止凍傷。
果然,在巡邏車行至一個轉彎處,由于積雪和路面結冰,無法繼續(xù)前進,巡邏車里的戰(zhàn)士立即下車列隊。余排長介紹,因為本周無降雪,天氣晴朗,否則徒步巡邏的距離會更長。
徒步巡邏,意味著戰(zhàn)士們要背著所有的裝具,攜帶槍支彈藥,行走在沒有手機信號,積雪沒膝的林海雪原中。千溝萬壑,層巒疊嶂,長白山的雄奇險峻盡收眼底。官兵邊走邊向記者介紹重點部位、沿途地形等情況,邊關的山水溝壑早已印在他們腦中。“活地圖”“邊防通”對官兵來說是基本要求,手繪地圖、判斷方位是每個人必須掌握的硬功夫。
一路走,一路行。雖然時刻緊追戰(zhàn)士們巡邏的腳步,但是因為積雪太厚,有些地方的積雪都能淹沒到腰部,走起來深一腳淺一腳,記者漸漸地落在隊伍的后面。一步踩下去,雪從褲腿往鞋子里灌,跑起來還不覺得,一停下就感覺到刺骨的冷從腳底鉆到全身。
官兵說,像這樣的巡邏,每天1次。
雪山,冷風,戰(zhàn)士,責任……
巡邏路上,這一連串的詞在記者胸中交融撞擊。我們的邊防官兵,總在以一種近乎于固執(zhí)的執(zhí)著,實實在在地走戍邊的路,讓事業(yè)心和責任感成為血脈中跳動的樂符,彰顯著光芒。
走近他們,和戰(zhàn)士們談論軍旅戍邊的選擇有無遺憾的時候,他們總是有點局促,甚至從不把戍邊衛(wèi)國、犧牲奉獻這些詞匯掛在嘴邊,但是一談到具體的工作,他們可以把每一個細節(jié)都說得清清楚楚。
有一年大年初一,哨所接到上級電話:一個不明身份的違法分子在某地段出沒,有越境企圖,迅速實施追捕。
茫茫大山,冰山雪地,咋追?
“現(xiàn)已大雪封山,無人進出,大家按雪地里的腳印追蹤!”官兵帶足干糧和裝備,迎著風雪,駕駛摩托雪撬追趕。不法分子的腳印向森林深處延伸,官兵們冒著迷路的危險,下了雪橇,在齊膝深的積雪中深一腳、淺一腳地艱難行進。夜風夾雜著雪片,打在他們冰冷麻木的臉上。又累又餓的戰(zhàn)士馬浩幾次想躺下來休息,但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躺下了可能就再也起不來,帶隊排長讓大家手拉著手,連拖帶背,不讓一人掉隊。
風,雪,寒冷,饑餓,傷痛,長達一天一夜的追捕行動中,戰(zhàn)士們的衣服、袖口、帽檐都是冰,腿腳早已失去了知覺。官兵在奔波50多公里后,最終將不法分子抓獲。
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總會讓我們看到邊防軍人身上不一樣的堅強。
歸營途中,在談到這些年的軍營變化時,老兵蔣朝志激動地說道:從2011年開始,我們這里水電都接上了,給養(yǎng)保障也很好,特別是近幾年雪地摩托、集北斗導航定位系統(tǒng)、警報器、車載電臺等執(zhí)勤裝備于一體的巡邏車相繼配發(fā),使我們的執(zhí)勤效率大增。尤其遇到突發(fā)狀況,不僅可以通過北斗定位系統(tǒng),實時準確上報邊情,還可以錄像、上傳視頻數(shù)據(jù),上級指揮室能隨時掌握處置情況。我們在邊境執(zhí)勤巡邏時,心里更有底氣,而這個底氣正是因為國家的日益強大。
2018年初,新型邊防監(jiān)控系統(tǒng)落戶哨卡,八號閘哨所轄區(qū)建起十幾處視頻監(jiān)控前端。大雪封山時,官兵們可以在勤務指揮室利用監(jiān)控密切觀察邊情,實現(xiàn)區(qū)域扇掃、前端喊話、遠程紅外警報等,可謂“一鍵通百里,一網(wǎng)巡邊關”。戰(zhàn)士陽懿連連感嘆:“這高科技就是帶勁兒,一個人操作,干的活兒比過去我們一個班都多!”
在這次采訪結束后,記者也將和眾多的歸家人一樣,加入熙熙攘攘的春運大軍。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在人跡罕至的雪海密林里,在祖國萬里邊海防線上,成千上萬名邊防軍人默默無聞地堅守崗位。是他們的堅守令刺骨的寒風不再凜冽,是他們的堅守讓我們在寒冷的冬日能有歸家的溫暖,是他們的堅守讓我們都能有屬于我們自己的中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