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wǎng)消息:2008年,在奪取抗震救災斗爭重大勝利后,黨和政府迅速制定災區(qū)災后恢復重建計劃,決定用三年時間完成災后恢復重建任務,并動員全國力量實行對口支援。到2010年9月,重建任務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受災地區(qū)的基礎設施和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大大超過災前水平。如今,又經(jīng)過十年的發(fā)展,當年受災地區(qū)面貌日新月異。總臺記者蔣林現(xiàn)在就在汶川縣映秀鎮(zhèn)的七一映秀中學,請他介紹一下當?shù)噩F(xiàn)在最新的發(fā)展與變化。
總臺記者 蔣林:這里是四川省汶川縣的七一映秀中學,它的前身是在“5·12”汶川地震中受損嚴重的汶川縣漩口中學。2010年11月,由中共中央組織部劃撥“特殊黨費”全額援建,新的校園在映秀鎮(zhèn)的黃家村岷江河畔。重建后的漩口中學更名為四川省汶川縣七一映秀中學,2011年3月全校師生遷回映秀。過去十年里,學校已成為一所花園式的阿壩州普通高級中學示范學校。在當年受損嚴重的映秀鎮(zhèn)上,重建之后的這所學校,更大、設施更完備,也更加堅固安全。
這是一所以寄宿制為主的學校,全校90%的學生是住校生,近95%是農(nóng)村學生,70%的學生是少數(shù)民族。在搬入新校舍的這十年時間里,這里的孩子依然被許多關心汶川地震災區(qū)的人們記著、關心著。當年的抗震救災、災后重建,以及后來的持續(xù)幫扶,不僅僅是在幫助地震災區(qū)的人們修復破損的家園,也是在幫助他們修復生活、修復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看著孩子們在校園里開心的身影,我想所有參與過抗震救災與災后重建的人們一定會分外欣慰。
在2008年以前,每年的5月12日就是“國際護士節(jié)”,而從2009年開始,這一天被確定為中國“防災減災日”。而無論是白衣天使的救死扶傷,還是防災減災的未雨綢繆,他們共同守護的都是生命與安全。就在上周四,剛剛新學期開學的七一映秀中學,按照慣例舉行了地震避險的防災應急演練。如今在中國的每一所學校,這樣應急避險疏散演練都會定期舉行,這也是我們在面對未知災難時的一種進步。
如今,在當年的汶川地震的災區(qū)走走,跟大家聊一聊新生活,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除了希望以外或許就是感恩。當年得到過幫助而重新找尋到希望的人們,用“感恩”這個最樸實的心態(tài),銘記、并傳承著抗震救災精神!
2020年2月初,當武漢暴發(fā)新冠肺炎疫情的時候,汶川縣三江鎮(zhèn)不少的村民自發(fā)捐出地里的時令蔬菜,還捐款采購了一批,湊了整整70噸蔬菜。在村黨支部書記趙勇的帶領下,組成了12位駕駛員6輛大貨車的送菜車隊,為保證蔬菜新鮮,人歇車不歇,跋涉1300多公里,僅用了一天時間就將蔬菜和村民的自發(fā)捐款送到武漢,和他們一起同行的還有車身上的一句標語“汶川感恩您、武漢要雄起”。
此時此刻,當我站在汶川的土地上,我們更加堅信,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