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網](../../49983.files/logo.png)
大渡河戰(zhàn)役:紅軍的生死存亡之戰(zhàn)
來源:解放軍報 發(fā)布:2021-12-15 16:20:10
![](../../attachement/png/site351/20211217/309c236f8c3b23263e0f61.png)
![](../../attachement/jpg/site351/20190910/309c236f8c3b1ee128781e.jpg)
大渡河戰(zhàn)役之飛奪瀘定橋。油畫
審時度勢,臨機決策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事情總是在起變化,周全的方案有時也難免要臨機調整。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確實是險之又險。大渡河水勢兇猛,河寬約300米,河中心水深30米,水流異常湍急,自古就是兵家談之色變的險地。國民黨軍實行“堅壁清野”政策,在大渡河上下游嚴密布防,并將船只、糧食等物資統(tǒng)統(tǒng)搜走。紅軍先遣隊順利渡河后,大部隊渡河缺乏工具,共有3只木船(繳獲的1只、在渡口下游找到2只),最多只能坐40人,往返一次需要幾十分鐘,幾萬大軍如果只靠3只木船來渡河,不知要多少時日,而架橋在時間和條件上也都不允許,情況十分危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于5月26日中午趕到安順場,在仔細了解了情況后,審時度勢,果斷決定紅軍沿大渡河兩岸趕向距安順場160公里的瀘定橋。毛澤東和中革軍委決定分兵兩路,紅1師和干部團為右縱隊,循大渡河左岸前進;紅1軍團部、2師主力和5軍團為左縱隊,循大渡河右岸前進。兩岸部隊互相策應,溯河而上,奪取瀘定橋。軍委縱隊和其余部隊從瀘定橋過河。當今時代,戰(zhàn)場情況瞬息萬變,贏得戰(zhàn)爭就更要在應變中適應戰(zhàn)爭,切實做好應對各種復雜情況的預案,并在軍事實踐中不斷充實完善。特別是在戰(zhàn)場情況發(fā)生突變巨變時,指揮員要快速反應、冷靜處理,準確分析判斷情況、及時調整作戰(zhàn)方案,做好臨機決策,以決策優(yōu)勢贏得戰(zhàn)場主動。
兵貴神速,靈活機動
中國古代兵家講,兵貴神速,機不可失;兵情主速,乘人之不及。恩格斯也曾指出“時間就是軍隊”。計劃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時,中革軍委果斷地決定避實就虛,聲東擊西,利用敵人的錯誤估計,把敵軍兵力較弱的安順場作為強渡大渡河的突破口;同時另派一支小部隊偽裝主力紅軍,走寧雅大道前往大樹堡,大造聲勢,以吸引和迷惑富林之敵,掩護主力紅軍從安順場強渡大渡河。中央紅軍面對渡船太少的實際,決定分兩路北上瀘定橋。敵軍也急調兵力開往瀘定橋。誰先一步到,誰就奪得先機。中央紅軍迅速作出反應:提前一天奪橋!命令由“十萬火急”變成“萬萬火急”。28日,在紅4團向瀘定橋急行軍的時候,對岸川軍也在向瀘定橋增援,紅4團幾乎是在與敵人隔河賽跑。雨夜行軍,突然對岸增援的敵軍點燃了火把,紅4團領導靈機一動決定也點起火把,讓敵人誤以為是他們的同伙。后來對岸敵人累得不行只好宿營了,紅4團還在拼命往前趕。一晝夜,紅4團邊打邊走急行軍240里!終于29日清晨趕在敵人前面到了瀘定橋。兵貴神速,就是要以快制勝,最難得的是時間,最易失的是戰(zhàn)機?,F(xiàn)代戰(zhàn)爭首戰(zhàn)即決戰(zhàn),發(fā)現(xiàn)即摧毀,這就要求我們未來作戰(zhàn)要精準計算時間、運用時間、爭取時間,切實提升部隊快速反應快速打擊能力。
信念堅定,英勇頑強
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大渡河戰(zhàn)役,紅軍廣大官兵憑著對中國革命的無限忠誠,發(fā)揚英勇善戰(zhàn)、不怕犧牲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激流里勇進、險路上飆行、鐵索間強攻,與困難斗爭、與時間賽跑、與敵人戰(zhàn)斗。紅4團急行軍240里,創(chuàng)下了一晝夜世界陸軍徒步行軍紀錄;強渡大渡河的17名勇士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壯舉,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當地77名船工“人歇船不歇”連續(xù)擺渡7天7夜,為奪取瀘定橋贏得寶貴的時間;飛奪瀘定橋的22名突擊隊員面對彈雨,毫不畏懼,勇往直前奪取了大橋,打開了中央紅軍北上的通道,立下了不朽的功勛;“神炮手”趙章成在17名勇士前進受阻的情況下,憑借過硬的軍事素質4發(fā)4中,壓制了敵人火力,為強渡大渡河立下了汗馬功勞。聶榮臻曾說,我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有敵人根本不能和我們相比的政治素質和以劣勝優(yōu)的機動靈活的戰(zhàn)術素養(yǎng),特別是我軍指戰(zhàn)員那種無限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中國革命的偉大的犧牲精神,所以有時能絕處逢生,再開得勝之旗,重結必勝之果。從強渡大渡河到飛奪瀘定橋,紅軍不僅創(chuàng)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而且創(chuàng)造了人類挑戰(zhàn)極限的奇跡,這是堅定信念支撐下精神抖擻的進軍。今天,我們的物質保障相較以往有了巨大提升,但是我們的頑強意志、必勝信念不能丟,這樣我們不但能在“順境”中所向披靡,更能在“逆境”中出奇制勝。
(作者單位: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