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孫悅 發(fā)布:2023-01-07 07:22:15
赤子的心 清澈的愛
沐浴著新年的陽光,萬千老兵迎來新的出發(fā)。
老兵是單數(shù),也是復數(shù)。每一名優(yōu)秀的老兵,總能讓更多老兵反觀自己的人生。每一名老兵脫下軍裝后的精氣神,連著激情燃燒的歲月與轉(zhuǎn)身后的再出發(fā),連著氣象萬千的時代風貌,也連著永不褪色的忠誠與本色。
一年已盡,一年又始。此時此刻,讓我們聆聽4位老兵的講述,體味他們對新年的期許中,那顆赤子的心,那份清澈的愛。
——編 者
河北保定八大嶺航空教育基地博物館館長韓文斌——
點燃孩童“航空夢”
韓文斌給小學生講解航空知識。袁 野攝
從1968年入伍到空軍某部算起,我的大半生都和航空事業(yè)緊密相關(guān)。長期從事航修工作,“戰(zhàn)鷹”是我最親密的戰(zhàn)友和伙伴。1989年中國航空博物館竣工后,我先后擔任第一任總工程師、第二任館長,許多人稱我為“飛機拆裝運輸大師”。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qū)的一個小山村。2004年退休后,是留在北京還是回鄉(xiāng)安置,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理由很簡單:大城市的孩子們坐飛機、參觀航展很方便,農(nóng)村的孩子怎么辦?這些年,我自掏腰包收藏了不少航空器件,不如把它們運回家鄉(xiāng),建一座民間航空博物館,讓家鄉(xiāng)的孩子不出大山,也能了解航空知識,接受國防教育。
主意打定,我說服了妻兒,拿出積蓄,又多方籌集資金,在家鄉(xiāng)八大嶺承包了3000多畝荒山。村里人聽說我要在這個“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建造航空博物館,把退役飛機運進大山,有的咂嘴,有的搖頭。
我不信邪,下定決心開山修路。當時的八大嶺,除了石頭還是石頭。那時候,我的身體還不錯,就帶著村里的小伙子,用鋼釬、大錘、撬棍把石頭撬出來。為防止水土流失,大家把石頭圍成圈,在里面種上果樹。后來,路修通了,飛機運上了山,山上還結(jié)出了杏,甜極了!
室外展區(qū)和4個展室建成后,我把之前收藏的航空器件搬上山,還在政策允許范圍內(nèi),想方設(shè)法收集其他有價值的飛機“文物”。1年多時間里,我精心修復了4架不同型號的飛機和1000多個飛機零部件。飛機陸續(xù)安置在露天展區(qū),其他零部件被分區(qū)布置在發(fā)動機展室、飛機模型展室、飛行器材展室和電臺雷達展室,力求讓參觀者全方位了解航空知識。
飛機剛修復好時,附近好多孩子跑來“圍觀”。他們好奇地問:“能不能上去摸一摸?”“可以!不但可以摸,還可以坐?!笨粗⒆觽兊呐d奮勁兒,我覺得這件事真是做對了。
2005年,八大嶺航空教育基地博物館開門迎客,免費供社會各界群眾參觀。參觀者中,有十里八鄉(xiāng)的村民、孩子,還有專程從外地趕來的空軍退役軍人。我自己擔任講解員,耐心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山上的果子熟了,還請大家一起吃。
2011年,博物館被河北省確定為“國防教育基地”。為了更好發(fā)揮博物館的國防教育功能,我對承包的山地進行了更細致的規(guī)劃,陸續(xù)開辟出飛機展示區(qū)、航空綜合展廳、長征路景觀區(qū)、拓展訓練場等??傞L2.5里的長征路景觀區(qū),設(shè)有“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小型項目。每當孩子們到這里參觀,我都會給他們講長征故事,帶著他們喊響“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的口號,希望革命精神和國防意識能在他們心里扎根,一代代傳承下去。
作為老兵,最令我欣慰的,是看到家鄉(xiāng)的青年學子參軍入伍、獻身國防。不少高中生到博物館參觀后,高考時報考了空軍院校。他們愛上藍天,也是在延續(xù)我的航空情、國防情。
因為常年奔波,這幾年,我的身體不如從前。親友們提議,不如在博物館開設(shè)部分盈利項目,改善晚年生活。我認為,博物館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中國航空史的見證,是鮮活的“航空檔案”。發(fā)揮它們的國防教育功能,是我作為老兵的義務(wù)。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會堅持把這件事做下去。
(張路忠、張學千、孫傳宗整理)
江西“新長征”退役軍人志愿服務(wù)隊隊員賴歡——
還是當年那個兵
賴歡(右)慰問抗美援朝老兵賴兆發(fā)。賴地長生攝
我是一名老兵,一名以幫助他人為樂的老兵。4年前,得知江西“新長征”退役軍人志愿服務(wù)隊在家鄉(xiāng)贛州市會昌縣成立分隊時,我像當年參軍入伍時那樣,滿懷熱忱報了名。
我參加志愿服務(wù)隊的初衷,就是覺得自己是名老兵,理所應(yīng)當要為有需要的群眾提供幫助。走訪看望福利院老人、關(guān)愛困難老兵、開展應(yīng)急搶險救援……當我穿上志愿服務(wù)隊的紅馬甲,看到群眾投來贊許的目光時,心中總會有種莫名的滿足——脫下軍裝,還能投身公益事業(yè)繼續(xù)為人民服務(wù),我覺得自己還是當年那個兵。
2019年夏天,受持續(xù)暴雨影響,會昌縣西江鎮(zhèn)9個行政村變成一片汪洋。“抗洪搶險,馳援西江!”面對組隊以來的第一次急難險重任務(wù),我產(chǎn)生了久違的緊張感。緊急集合、清點人數(shù)、檢查救援裝備、提出任務(wù)要求……熟悉的“命令”在耳邊響起,我仿佛又回到了軍營。
三天三夜的救援中,我和隊友們乘坐橡皮艇沿水流方向搜救,轉(zhuǎn)移了56名受困群眾。后來,好幾位隊友回憶,當時手上、腿上被樹枝和碎石劃出道道血痕,卻都不覺得疼。離開西江鎮(zhèn)時,不少村民拉著我們的手,一口一個“好后生”,叫得我們心里熱乎乎的。
2021年3月,江西省退役軍人事務(wù)系統(tǒng)開展“替烈士看爹娘,為烈屬辦實事”活動,組織各級“新長征”退役軍人志愿服務(wù)隊隊員到烈屬家“結(jié)對認親”。我認下的“娘”叫李來發(fā),她的兒子肖景貴在邊境作戰(zhàn)中犧牲。得知老人年事已高,身邊沒有親屬,我打心眼里覺得心疼。兩年來,我把“娘”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放在心里,有空就去幫她做家務(wù),陪她聊家常。
最初去看“娘”的時候,或許是想念兒子,或許是感動于我們的關(guān)愛,我去一次,“娘”就哭一次。后來,我和“娘”的感情越來越親,她也不哭了,看著我?guī)退龗咴鹤?、曬被子,總是笑意盈盈?/p>
這不,元旦前正趕上“娘”過生日。我一大早就買好韭菜和豬肉,又約上幾名戰(zhàn)友,一起包餃子,熱熱鬧鬧給老人祝壽。臨別時,她像往常一樣依依不舍地握著我的手,一直把我們送到村口。
眼看就要過年了,我計劃和妻子一起去給“娘”挑幾件新衣服。新年新氣象,祝愿她老人家健康長壽。
展望2023年,我的心中充滿憧憬。過去4年,我投身公益志愿服務(wù),開啟了自己的“新長征”。新的一年,我希望能帶動更多的退役戰(zhàn)友加入我們的隊伍,回報家鄉(xiāng)人民,替烈士盡孝,關(guān)愛困難老兵。
以“新長征”為名,我們的老兵本色將更加鮮亮,人生之路將更加堅實。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郭冬明、通訊員劉宗炎、張語嫣整理)
吉林省消防救援總隊消防員劉亮——
無畏青春最閃亮
劉亮與隊友撲救火情。劉婷婷攝
5400余次“逆行”出發(fā),成功營救遇險群眾470余名,這些數(shù)字,記錄了過去21年里,我作為一名消防員的工作履歷。闖火海、下冰河、攀懸崖,干我們這行,總是向險而行。有隊友笑稱,如果每次出警有“背景音樂”,那么除了急促的消防車鳴笛聲,還應(yīng)該有一首“冰與火之歌”。
正是因為工作具有危險性,我把每次出警都當作“第一次”。如同18歲入伍來到原武警吉林消防總隊后,第一次抱起水槍,第一次沖進火海,第一次參與高空救援一樣,哪怕心里沒底,只要一聲令下,我也要義無反顧往前沖。當初指導員告訴我們,選擇成為一名消防戰(zhàn)士,首先要當“無畏者”。無畏才敢擔當,在人民群眾需要的時候,我們得沖在最前面。
的確,當緊急情況發(fā)生時,群眾把脫險的希望都寄托在我們身上。正因為如此,當兵第二年,在一次營救跳樓輕生群眾的行動中,我克服心理恐懼,小心接近,在他準備跳下去的一瞬間撲上去從身后抱住了他。2013年,長春某地下商場發(fā)生火災,我冒著背上的空氣呼吸器氣體即將耗盡的風險,連續(xù)3次沖進火場,救出17名受困群眾。
回想自己剛當兵時,面對一個個技能過硬的老兵,我總覺得他們骨子里透著一股銳氣。經(jīng)過20多年的磨煉,如今,隊里好多年輕小伙子說我身上也有一股銳氣,“聞戰(zhàn)則喜,不勝不休”。我很喜歡這8個字,也為自己能成為他們的榜樣感到高興。
2018年,武警消防部隊退出現(xiàn)役,成建制劃歸應(yīng)急管理部,職能也由救火為主向“全災種”“大應(yīng)急”拓展。我雖然戀戀不舍地脫下軍裝,卻沒有褪去兵的無畏、兵的擔當。為適應(yīng)新職能,我和團隊潛心鉆研,創(chuàng)新高層滅火、冰上救援、緊急避險、專勤訓練等20多種實戰(zhàn)應(yīng)用操法,在吉林省消防救援隊伍中全面推廣。我還連續(xù)6年擔任吉林省消防救援總隊潛水員培訓教練,累計培養(yǎng)出70多名專業(yè)骨干。
“中國青年五四獎?wù)隆?、全國最美退役軍人、一等?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7次……這些年,隊友們說我獲得了“數(shù)不清的榮譽”。然而,我的家人記掛更深的,卻是我身上的耳鳴、風濕、腰肌勞損等10余種傷病和近30處傷疤。同樣在消防部門工作的妻子,看到我身上的傷疤經(jīng)常掉淚。我安慰她說:“這是我為你、為寶寶贏得的‘勛章’?!?/p>
今年,我39歲了,孩子前不久過完周歲生日。這些年,我和妻子一直希望有個孩子,可想到自己的工作性質(zhì),總覺得有了孩子就多了份牽掛,不如趁年輕多干幾年。如今,我的心牽掛著孩子,人依然奮戰(zhàn)在消防救援一線。在新的一年和未來的每一年,我都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無畏的青春最閃亮。救人于水火,是爸爸作為一名老兵、一名消防員的職責和光榮。
(趙建龍整理)
遼寧省退役軍人事務(wù)廳工作人員趙雷——
“每個我”里有擔當
趙雷(左)與“當代雷鋒”郭明義合影。陳 凱攝
步履匆匆,悄然又是一年。在遼寧省退役軍人事務(wù)廳從事宣傳工作4年來,我很難說清,是我的“舉手之勞”感動了老兵,還是老兵的“真情回贈”感動了我。
2020年的一天,我在辦公室接到一位老兵的電話。她說自己70多歲了,是紅軍后代,當過兵。她沒有大的訴求,只有個小心愿:刊發(fā)一篇緬懷父親的文章。我本來覺得這不是件難事,可拿到稿子一看,文中很多內(nèi)容需要修改完善。我雖然有點犯愁,還是將稿子反復打磨,刊發(fā)在單位的微信公眾號和門戶網(wǎng)站上。沒想到,老兵看到稿子后,立刻給我打來致謝電話。還沒說兩句,她就哭出了聲。她感謝我圓了她的一個夢。兩天后的中午,她還讓兒子專程給我送來一面錦旗。
面對如此厚重的感謝,我的心仿佛被什么“燙”了一下。真沒想到,僅僅是一篇不長的文章,老兵卻看得這么重。從某種意義上說,退役軍人工作者的“舉手之勞”,可能就是一名老兵的“全力以赴”。
意料之外思情理。我不禁反問自己,為什么老兵這么容易滿足?這么容易感動?我想,把“以老兵為中心”這個問題想清楚,問題就有了答案。
作為退役軍人工作者,你與老兵隔層紗,老兵就與你隔座山。很多老兵的需求真的不多,一件小事的回應(yīng)、一句輕聲的問候、一次禮貌的握手,就可以溫暖他們的心。自此,我對工作崗位更珍惜,對來訪的老兵更熱情,對老兵的冷暖更關(guān)心。
我們的所作所為溫暖著老兵,老兵的精神同樣教育著我們。去年7月,我陪同“當代雷鋒”郭明義赴京參加退役軍人事務(wù)部“老兵永遠跟黨走——老兵宣講”活動。往返的火車上,我注意到除了一個破舊的手拎包外,郭明義還帶著一個小馬扎。同行的鞍鋼礦業(yè)集團工作人員告訴我,出門坐車帶馬扎,是郭明義多年的習慣,為的是給沒有座位的乘客提供方便。那位工作人員還透露,年過花甲的郭明義乘坐臥鋪時,從不要求購買下鋪,即使購票系統(tǒng)隨機分配到下鋪,他也會主動讓給其他有需要的乘客。
聽完這段故事,我“破防”了。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就像一束光追著另一束光,老兵的故事,常常讓同為老兵的我鼻頭發(fā)酸。將心比心,我更要竭盡所能為他們服務(wù)。
1個月前,一位老兵打來咨詢電話。已經(jīng)80多歲的他說話不是很清晰,我聽了很久才明白,他的老伴去世不久,兒女又不在身邊,有個困擾他很久的退役軍人政策問題,希望我們予以解答。老人很實在,從他當兵入伍說起,一直說到轉(zhuǎn)業(yè)回地方。期間,我不好打斷老人,電話足足打了半個小時。掛斷電話前,我把相關(guān)業(yè)務(wù)處室的電話告訴他,老人十分高興,追問了一句:“小伙子,你當過兵吧?”得到肯定的答復后,他贊許道:“我說呢!”
如今,想起那通電話,我依然感到心里很溫暖。對于許多老兵而言,用心傾聽也是一種關(guān)愛。因此,情暖老兵,要從“每個我”做起,從“我”的每一次做起。
當然,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也留下一些遺憾——幫扶金批下來還沒送到,一名軍休干部不幸罹患重病去世;遼寧省退役軍人事務(wù)廳啟動“尋訪英雄老兵”口述歷史活動,有的老兵見面時還很健談,受訪后不久就躺在病床上……
老兵的笑臉,老兵的眼淚,老兵的訴求,老兵的夙愿……這一切都是多么珍貴。從這些遺憾想開去,做好退役軍人服務(wù)保障工作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把工作干得再好些,為老兵做得再多些,想得再細些。
一個老兵也不能忘,一份尊崇也不能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軍人軍屬榮譽激勵和權(quán)益保障,做好退役軍人服務(wù)保障工作。我想,只要真心實意從“每個我”出發(fā),全心全意為老兵釋疑解惑、排憂解難,尊崇、關(guān)愛老兵的根,就會越扎越深。相信通過我們退役軍人工作者的真誠努力,老兵們會更有榮譽感和獲得感。
安徽省“最美擁軍人物”、退役軍人姚華亮(左敬禮者)與剛退役的二等功臣李明臣攜手走進校園,共同開展國防教育。黃亞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