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唐山,這種精神在薪火相傳,源源不斷地釋放著強大的正能量,并且把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感恩之情,融入愛崗敬業(yè)、真誠待人、無私奉獻的具體行動中。
張東義給震亡的父親燒過一封很長的信。作為最調(diào)皮的小兒子,他經(jīng)常受到父親嚴厲管教。在信中他告訴父親,兒子已經(jīng)成為中車集團唐山機車車輛廠的一名“金藍領”,更帶出了很多手藝精湛的好徒弟?!拔覠釔圩约旱膷徫缓凸ぷ鳎驗槲业母赣H希望我敬業(yè)上進。”張東義說。
互助互愛讓這座城市充滿溫暖。孤寡老人宋玉寶和老伴說,自1995年開始,來照顧他們老兩口的孩子們就沒有間斷過。唐山十七中的“雷鋒班”歷經(jīng)20年堅持照顧孤寡老人,共有11屆13個班成為“雷鋒班”。“我無兒無女,卻有好多個孫子孫女?!?/p>
據(jù)統(tǒng)計,唐山目前共有志愿者60余萬人,其中注冊志愿者45.8萬余人。唐山,成為一座“留住雷鋒的城市”。
40年來,抗震精神已經(jīng)融入唐山人民的血液中,鑄造進唐山這座城市的性格中,這是歷史給予唐山的不滅印記,也是唐山人民的一筆寶貴財富。
正如唐山抗震紀念碑碑文所言:“然唐山不失為華夏之靈土,民眾無愧于幽燕之英杰,雖遭此滅頂之災,終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頻仍,幸存者即奮掙扎之力,移傷殘之軀,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譜成一章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產(chǎn)主義壯曲悲歌?!?/p>
災難已經(jīng)遠去,但抗震精神卻愈久彌堅。
(參與記者:李俊義、高博、任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