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莊臺是1984年開建的,1985年建成搬過來。從最初的土堆子到現(xiàn)在的美麗莊臺,這幾十年走過來不容易呀?!币贿呑咭贿吔榻B,老李的聲調(diào)充滿激情,有奮斗、有奉獻、有感激、有憧憬,“國家搞精準脫貧,抓莊臺綜合整治,我們莊臺從丑小鴨變成白天鵝了,老災窩成了旅游景點了,連省委書記都說我們這‘是淮河風情的莊臺人家、是美麗鄉(xiāng)村的生動樣板’呢。”
和老李深聊后得知,老李從行蓄洪區(qū)剛搬遷過來時,5600平方米的莊臺上面住著300多口人,一遇洪水各種雜物、糞便、污水遍地,蚊蠅遮天,極易感染疾病,干群關(guān)系也比較緊張。改革開放以來,咱們國家變富了、變強了,持續(xù)不斷地投入讓淮河沿岸變了樣,讓行蓄洪區(qū)的莊臺羽化成蝶?!艾F(xiàn)在好了,我和老伴種地每年有近萬元收入,平時還可以打打短工、挖挖野菜,增加收入,每年收入有18000元左右。村里考慮我老伴常年生病、還有殘疾,要把我納入貧困戶幫扶,我堅決不同意。我好手好腳、能跑能跳的,要自力更生、自己干,不能賴在國家身上。咱們國家也不容易,搞建設(shè)哪哪都要錢,我雖然上了年紀,也要爭取多作貢獻。”老李的話說得特有底氣、特別硬氣。
從1997年7月28日在家鄉(xiāng)阜陽當了一名電視新聞記者以來,我見證并記錄了這片土地角角落落的發(fā)展、改革開放點點滴滴變化。十多次全程參加淮河特大洪水、大洪峰抗洪搶險救災一線報道,老李這樣的“老淮河”,我采訪報道過很多很多。歲月揉皺了他們的面龐,但他們的眼神依然堅定,他們知道苦但從不叫苦,他們知道累但從不怕累,他們不說奉獻但他們一直在奉獻。這便是淮河的筋骨,這便是淮河兒女的情懷,這便是全面小康的動力。
“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睆摹耙欢ㄒ鸦春有藓谩钡奶栒伲健叭嗣駥γ篮蒙畹南蛲褪俏覀兊膴^斗目標”的承諾,正伴隨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的推進,伴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在淮河之濱的一個個莊臺上實踐著、實現(xiàn)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