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古沙日是國家級銀飾非遺傳承人,12歲就跟隨父親學藝,目前是全省唯一一個手工打造所有銀器的銀匠,制作的銀器包括首飾、酒具、餐具、擺件等。瀘海瑛身上佩戴的整套銀飾就出自勒古沙日之手,這套銀飾花了勒古沙日和妻子兩個人整整一個月的時間。
圖為勒古沙日正在制作銀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攝
圖為勒古沙日工作臺(黑色部分為松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攝
除了獨特的服飾文化,布拖縣的傳統(tǒng)彝族文化還有講述彝族女人一生的歌曲表演--朵樂荷。彝族女子圍成一個圓,撐著黃傘唱起歌,一人領唱眾人和,通過歌曲來謳歌女性的偉大。
圖為朵樂荷表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攝
圖為朵樂荷表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攝
圖為朵樂荷表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攝
此外,還有與銀飾制作技藝并列為國家級文化遺產名錄的口弦制作技藝。彝族口弦音樂將對語言聲調的模擬編成音樂旋律,由竹子刻制成類似風琴簧片樣的樂器——口弦演奏出來。口弦也因簡易方便而成為彝族幾乎人人會的樂器,彝人空閑時都會把它取出來練習或演奏。
圖為口弦制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攝
圖為口弦表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攝
彝族祈福時的畢摩、蘇尼舞,慶豐收時的達體舞,彝族民歌阿都高腔,這些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都是布拖縣非遺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圖為畢摩表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攝
圖為蘇尼舞表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攝
圖為達體舞表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攝
圖為阿都高腔表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攝
目前,彝族的許多非遺文化都已經走出了大涼山。勒古沙日于2010年5月19日受邀赴中國臺北參加彝族銀飾手工制作技藝大展演,畢摩、蘇尼舞的表演者也被邀請至外地進行表演。相信在未來,布拖縣的非遺文化會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帶領布拖縣人民一起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