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空戰(zhàn)影視作品中,螺旋槳飛機空中格斗的場景看得讓人熱血沸騰。有人可能會問:當時交戰(zhàn)雙方使用螺旋槳飛機進行空中廝殺,為什么己方機槍射出的子彈卻沒有打碎飛機頭部的螺旋槳呢?
一戰(zhàn)時的飛機只用于執(zhí)行偵察任務,就像一只麻雀,在空中沒有任何攻擊性。隨著戰(zhàn)爭形態(tài)變化,人們迫切希望這只“麻雀”變成“獵鷹”。不久后,機槍被裝上了飛機,這就出現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當時,機槍發(fā)射子彈速度是每分鐘600發(fā),飛機的雙葉螺旋槳轉速是每分鐘1200轉,朝前射擊時,子彈很難正常通過螺旋槳,很容易將螺旋槳擊碎。
1915年,法國空軍研究出了偏轉片系統,在朝向槍口的螺旋槳葉片側安裝了楔形鋼片,這樣打在螺旋槳上的子彈只能轉向,而穿過去的子彈會射向敵機。這種設計雖然解決了子彈擊碎螺旋槳的難題,但從螺旋槳彈射回來的子彈又對己方飛行員和飛機發(fā)動機帶來危險,很可能導致機毀人亡。
不久后,德國空軍在偏轉片系統的基礎上,成功研制出機槍射擊協調器。該裝置就如同在飛機機槍的扳機上安裝了暫停和開始按鈕,按鈕通過凸輪和連桿控制機槍,而發(fā)射權由螺旋槳控制。當葉片擋住槍口時,螺旋槳通過凸輪帶動連桿觸發(fā)聯動裝置,使機槍瞬間停射。等槳面露出空隙時,聯動裝置歸位,機槍繼續(xù)射擊。這樣一來,每顆子彈就都能通過槳葉縫隙發(fā)射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