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理論考核和機上操作中拔得頭籌,3天后卻在綜合演練中栽了跟頭,對于某合成旅連長沈某來說,一周前兩次考核成績的“過山車”經歷,令他意外而又心痛。演練復盤會上,沈某提醒戰(zhàn)友:“做熟題庫里的題沒錯,但題庫外的本領更要練硬?!?/P>
干事有門道,訓練也一樣。比如,把軍事理論和機上基本操作必須掌握的知識編成題庫,讓官兵通過“刷題”快速掌握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不僅必要,而且必須。但如果像沈某那樣,只專注于題庫,而對題庫外只有戰(zhàn)場上才能學到的本領很少鉆研,那訓練層次就太低了,上了戰(zhàn)場肯定是要吃虧的。
題庫里的題都是基礎題,而敵人給你的題往往是附加題。答好附加題,離不開難局的考驗、險局的錘煉。戰(zhàn)國時期的趙括,“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三國時期的馬謖,雖“才器過人”,但只是“好論軍計”。用今天的話說,這二位都是紙上談兵的高手,都是“考試型”選手。最終他們一個“慘敗長平”,一個“失守街亭”,主因之一就是缺少歷練、疏于實踐。
一支利劍的鑄就,必須經歷反復淬煉,經一次火增一分韌性,過一次水添一分強度。一名軍人能力的蛻變,也須經過“寒風裂征衣”的磨練、“血雨浸戰(zhàn)袍”的砥礪。抗戰(zhàn)時期,我黨在抗日軍政大學分批對數千名指揮員進行了培訓。培訓一段時間后,我黨就以戰(zhàn)場為考場,以敵人為考官,在與日寇的交手中鍛煉他們,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指揮員。迷戀應試答題難以應對戰(zhàn)場難題。真正的考場是戰(zhàn)場。只有在多脫幾層皮、多撓幾次頭中瞄準實戰(zhàn)考,緊盯短板考,戰(zhàn)場需要什么就考什么,敵人害怕什么就考什么,官兵才會拒絕“練為考”,從而在真打實備中提高打贏水平。
考核是“指揮棒”?!翱际裁础睕Q定了“干什么”,“怎么考”左右著“怎么干”。還應看到,個別官兵習慣于做題庫里的題,還與領導機關喜歡考題庫里的題有關。試想,如果一個單位總是考題庫里死記硬背就能得高分的題,誰還會去練適應于戰(zhàn)場千變萬化的真本領?如此這般,練兵怎能不偏科漏項?備戰(zhàn)怎能不浮皮潦草?所以,領導機關應先牢固“考為戰(zhàn)”的思想,考核時不妨多出一些著眼實戰(zhàn)的“庫外之題”。
(作者單位:31689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