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營造良好輿論環(huán)境,是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新聞輿論工作的一次大考。廣大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險、深入一線,以深情雋永的文筆、豐富多彩的形式廣泛宣傳黨中央決策部署和抗疫一線感人事跡,向全社會傳遞正能量,堅定抗疫信心,發(fā)揮了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新時代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就要在提高新聞輿論的引導力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上下更大功夫。
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發(fā)揮新聞輿論引導力。以正確的導向為引領,是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的保證。輿論導向正確,就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推動事業(yè)發(fā)展;輿論導向錯誤,就會動搖人心、瓦解斗志,危害黨和人民事業(yè)。針對抗疫斗爭輿論引導工作,黨中央提出要“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落腳點就是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以此堅定全國人民戰(zhàn)勝疫情的必勝信心。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充分總結這次抗疫斗爭成功經驗,講好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優(yōu)勢,講好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講好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取得的重大成效,講好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人民力量,充分發(fā)揮新聞輿論的正確引導作用。
推進全媒體傳播體系運用,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新聞輿論的傳播力需要立足于新聞傳播工具的輻射面和滲透力。在這次疫情防控輿論傳播上可以明顯看到,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及時讓黨中央的聲音進入尋常百姓家,在新的輿論場上占據了輿論引導的傳播制高點,實現了主流新聞輿論的倍增效應。要認真總結經驗,更好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整體效能。同時,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大眾化媒體和專業(yè)性媒體的關系,形成全媒體傳播體系,不斷擴大主流媒體影響力和社會覆蓋面,讓主流輿論傳得更快、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不斷創(chuàng)新報道內容與形式,擴大新聞輿論影響力。新聞輿論要產生影響力,就在于能夠通過主動回應群眾關切,切實打開群眾“心結”,積極反映群眾訴求,從而抓住大多數群眾心理,影響其主觀判斷和接受態(tài)度;能夠通過暖人心、聚民心的生動報道和豐富多彩的表達形式,叩動群眾心扉、溫暖群眾心靈,引起群眾的認同和呼應。一個時期以來,主流媒體、主流網站和客戶端聚焦疫情防控第一線、聚焦抗疫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創(chuàng)新報道內容和形式,努力拓展輿論平臺,推出了一大批點擊率高、受眾面廣、感人肺腑的優(yōu)秀新聞作品,也擴大了主流新聞輿論的影響力。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要有問題意識,針對疫情防控中群眾遇到的各種難點、焦點問題,組織報道宣傳,集中釋疑解惑;要有前瞻眼光,認真研判疫情防控工作中尚未出現但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選題策劃和議題設置,使輿論引導走在問題發(fā)生之前;要走群眾路線,深入研究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從群眾智慧中汲取營養(yǎng),及時反映群眾關切。
堅持實事求是和權威準確,強化新聞輿論公信力。新聞輿論的公信力,是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的存在基礎。新聞媒體是依靠實事求是、理性科學、展示真相來塑造公信力的。在疫情防控期間,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每天通過央視平臺直播新聞發(fā)布會,請政府機構官員和衛(wèi)生健康方面的專家、防疫一線工作者直接回答記者的問題,回應全社會的各種關切,在當前新聞輿論工作中贏得了公信力、取得了顯著成果。同時,在紛繁復雜的防疫輿情面前,還要旗幟鮮明、敢于善于開展輿論斗爭,這也是塑造主流輿論公信力的重要方面。主流輿論要爭搶先機、主動作為,以正面輿論力量有針對性地抵制和消除各種雜音、噪音。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