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部隊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青年官兵,教育理念和方式是否適應青年官兵的認知習慣、接受方式和審美特點決定了教育質(zhì)效。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尊重青年官兵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需求,不能以為資歷老、學識廣、閱歷多,就用俯視的視角、長者的視角看待和教育官兵。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事物符合人的心理需要時,人會產(chǎn)生肯定的內(nèi)心體驗,持歡迎接受的態(tài)度;反之,就易產(chǎn)生否定的內(nèi)心體驗,持拒絕排斥的態(tài)度。青年官兵思維活躍、自主意識強,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把他們放在與自己同等地位來看待,用他們最易接受的方式開展教育。哲學家盧梭說:“應當使思想的語言通過他(指青年)的心,才能為他所了解?!?好的思想教育如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讓人自然而然吸收。教育者如果一味依靠說教,不善于用青年視角、青年思維、青年話語講道理,不從青年的特點出發(fā)更新教育理念、優(yōu)化教育內(nèi)容、改進教育方式,就會“剃頭挑子一頭熱”,使教育陷入“臺上的自我陶醉、臺下的麻木昏睡”的尷尬境地。
教育的感召力來自受教育者的感知。教育者要摸清受教育者的關(guān)注點、興奮點,知其所思所想、所向所往,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好的教育要有平等對話的溝通姿態(tài),有循循善誘、語重心長的表達方式。教育者要努力做到與受教育者在角色上的平等,只有俯下身子、放下身段,啟發(fā)引導、平等交流,教育的內(nèi)容才有可能讓受教育者入腦入心。好的教育要有共同理解的話語體系。要適應青年官兵信息接受方式和話語習慣,采取官兵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信息傳遞、思想表達和情感交流,堅持講“老實話”“家常話”“貼心話”,以話語同頻引發(fā)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鳴。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頭腦里“搞建設”,絕不能一廂情愿、自說自話。教育者不妨經(jīng)常來個換位思考,從官兵視角反觀教育本身,這樣就容易理解官兵的思想表現(xiàn)和對教育的反饋,從而促進自己轉(zhuǎn)變教育方式方法,緊貼部隊實際和官兵活思想開展教育,把道理講準、講透、講活,講新鮮、講到點子上,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
(作者單位:信息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