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與父親習仲勛、妻子彭麗媛、女兒的家庭照。新華社發(fā)
為人民服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習近平的童年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度過,而他的少年時代更與父親的命運緊密相連。由于父親習仲勛從1962年受冤屈,母親齊心帶著尚未成年的小兒子習遠平在河南省黃泛區(qū)的一個農場勞動,兩個姐姐被下放到生產建設兵團,習近平也前往陜北插隊。
一家人天南地北、骨肉分離。媽媽的心里又怎能不掛著孩子們,怎能不掛著遠在陜北農村吃苦的兒子。她便親手給習近平縫制了一個針線包,上面繡了三個紅色的字:娘的心!
習近平插隊時母親齊心為他縫制的針線包。來源:《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那些年,種地、拉煤、打壩、挑糞……習近平什么活兒都干過,什么苦都吃過。7年的農村生活,使他和陜北鄉(xiāng)親們結下了深厚情誼。1975年,習近平被推薦到清華大學讀書。離開的那天,全村人排起長隊為他送行,很多人不舍地哭了,不少村民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
他說:“我的爺爺也是農民,我的父親是從農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當了七年的農民?!边@種樸素的情感一直根植在習近平心里。從大隊支書到總書記,習近平始終牽掛著老百姓。無論是在蘭州養(yǎng)老餐廳給老人端菜送飯,還是到河北阜平在農民炕上盤腿而坐,那種與民相親、與民同樂的情感由內而發(fā)、純樸自然。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總書記到家里,就跟親戚串門、鄰居嘮嗑一樣,沒有一點架子,特別親切”。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在井岡山市茅坪鄉(xiāng)神山村給鄉(xiāng)親們拜年。新華社記者 謝環(huán)馳攝
“為人民服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這是習仲勛對兒子習近平的期許。在最后的日子里,習仲勛還多次對兒女們說:“我沒給你們留下什么財富,但給你們留了個好名聲。”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好家風中成長,從人民中走來的習近平,時刻不忘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美滿。進入新時代,他正帶領我們,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