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有一種精神,要為科學事業(yè)扎扎實實做點工作”
早期戰(zhàn)機的隱身技術,多是采用外形隱身和隱身材料,以降低可探測性,減少對雷達波的反射和紅外輻射。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隱身戰(zhàn)機投入使用。發(fā)展隱身技術隨之提上日程,后來這項研究工作落到了該研究所,李天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項任務,帶領幾十名專家組成的團隊,開始了一段“馬拉松式”的攻關之旅。
現(xiàn)代戰(zhàn)機研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從論證設計、立項研制到定型服役,每一步都充滿著艱辛與挑戰(zhàn)。李天帶領團隊成員一邊從頭開始進行基礎理論研究,集合眾智不斷優(yōu)化設計軟件,為新一代飛機設計打牢基礎;一邊緊盯國外相關領域前沿技術發(fā)展趨勢,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最終探索出符合未來作戰(zhàn)需求、綜合性能優(yōu)異的飛機布局方案。
在該研究所成立50周年時,李天寄語廣大青年人——“求實創(chuàng)新”,這也是他的航空科研生涯的生動寫照。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航空是他的夢想,藍天是他的舞臺。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開拓創(chuàng)新,李天始終保持著一名航空科技工作者嚴謹求實的治學態(tài)度。
“九五”期間,研究團隊成員在填寫科技進步獎申報書時,有一些不準確的表述??吹竭@些字眼,李天眉頭緊皺,一一刪掉了。他說:“我們工作實實在在,申報成果也要實實在在,必須要實事求是地寫。”
隨后,李天把大家叫到了一起,語重心長地說:“評獎是為了做事,不是為了作文?!?/p>
2005年,李天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該研究所繼顧誦芬、管德、李明之后的第四位院士,他卻把榮譽歸功于集體:“這不僅僅是對我個人的認可,也是對我們所的認可,更是對航空事業(yè)的認可。榮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有一種精神,要為科學事業(yè)扎扎實實做點工作?!?/p>
“飛機設計是集體的事業(yè),只有集體強才是真正強”
創(chuàng)新者不老,是因為他會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養(yǎng)料。
10多年前,年近古稀的李天,仍然奮戰(zhàn)在科研一線,帶領科研團隊不斷攻關,為重點預研項目論證孜孜不倦、不懈探索。
該研究所院士辦公室助理秦書妍記得,今年2月前,李天身體很虛弱,卻依然堅持工作。“這條曲線不對”“這個數(shù)字不對”……患病住院期間,他把辦公室搬到了病房,每天仍審閱技術報告,還常把同事和學生召集到身邊當面指導。
奮進者芳華永駐,是因為他心中篤定的信念催人奮進。
“做人以德、做事以則、做學以理、做業(yè)以勤”,李天把智慧和經驗鍛造成“階梯”,留給了后來的攀登者。
“高科技的研究與探索永無止境。”耄耋之年,李天在外講學時常常用這句話來激勵莘莘學子。
在該研究所的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眼里,李天既是一絲不茍的專家,更是溫厚睿智的長者。他重視培育團隊精神,關心年輕同志的成長,他常說:“工作只要認真做了,哪怕有錯,也不該批評?!彼娜烁聍攘退鶢I造的學術氛圍,如同潤澤大地的春雨,讓一粒粒航空報國的“種子”,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李天還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某研究院的博士生導師。“他講戰(zhàn)斗機發(fā)展的歷史、第四代戰(zhàn)斗機的技術特征、艦載戰(zhàn)斗機的特殊技術和發(fā)展趨勢,為我們打開一扇科技之門?!碑厴I(yè)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工業(yè)集團某研究所科研人員王辰回憶道。
對待學生,李天從不降低專業(yè)標準。從選擇方向、指導具體研究到輔導撰寫學位論文,他根據(jù)每位學生的學術特長、專業(yè)特點,給他們“高定位”。許多學生畢業(yè)后陸續(xù)成為飛機總體技術、氣動力技術、隱身技術的技術骨干和帶頭人,可謂桃李滿天下。
“飛機設計是集體的事業(yè),只有集體強才是真正強。我堅信,更絢麗燦爛的航空夢、強軍夢,將在年輕人手中實現(xiàn)。”李天生前的話擲地有聲。
他的背影雖已遠去,精神之光依舊閃耀。如果只能活一次的生命可以如此壯麗,一生亦是永恒。
(照片提供:郭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