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的培塑——
請給孩子一次“長大”的機會
1940年4月,八路軍晉察冀軍區(qū)第十團進入北京密云西部山區(qū)開辟抗日根據(jù)地。一位叫鄧玉芬的母親和丈夫任宗武商量:“抗日咱全家都得上,別人家出錢,咱把兒子都叫回來打鬼子吧?!闭煞蚨挍]說,揣塊糠餅子連夜出去找兒子,隨后帶5個孩子走上抗日前線,最后父子6人全部戰(zhàn)死沙場。
“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男女老少齊動員?!绷曋飨凇凹o念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中,特意提到鄧玉芬老媽媽一家滿門忠烈的壯舉。
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感喟:“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zhàn)爭”。然而,為了家國忠義,無數(shù)個母親把最親的親骨肉送到戰(zhàn)場上。
今年1月21日,習主席視察第14集團軍時,提到一位叫王建川的烈士在戰(zhàn)場上寫給母親的詩,稱贊他“為了祖國不惜血染戰(zhàn)旗”。
1984年1月,西南邊境戰(zhàn)事正緊。云南省硯山縣者臘鄉(xiāng)19歲的王建川參軍前,親朋好友不無顧慮:“你一當兵說不定就得上戰(zhàn)場。” 王建川很執(zhí)拗:“如果有機會上戰(zhàn)場,我一定要沖在最前面?!?3個月后,他在西南邊境一次戰(zhàn)斗中光榮犧牲。
“當巡邏的腳步送走除夕,媽媽送你這本日記……戰(zhàn)士的決心早已融進槍膛里,為了中國不惜血染戰(zhàn)旗!”烈士母親2010年去世前,這本帶血的日記和泣血的詩句,是老媽媽夜夜念兒的淚珠、日日思親的白發(fā)。老人家生前多次說:“以后要是有機會,還希望把老王家的年輕人送去當兵?!?/p>
和平年代的“中國媽媽”同兒女們一樣幸運,不用擔心經(jīng)歷這些生不如死的苦痛。然而,她們和兒女們一樣,也面臨著另一種“成長的煩惱”。在“中國式家庭”“中國式教育”中,“父母之命”還在左右著下一代。他們既認同部隊是大學校的現(xiàn)實,又承襲“好男不當兵”的老話;既想讓孩子百煉成鋼,又怕吃苦受傷。
一位人武部領導說,一些父母在孩子入伍前,提出往有熟人的部隊和大城市去,一旦不是理想去向,寧愿放棄入伍機會。
“入伍不是入股,參軍不是投資,怎么還能挑方向呢?”有位抗戰(zhàn)老戰(zhàn)士感慨地說:“我們那時候參軍只挑一個方向,那就是——戰(zhàn)場!”
5月19日,13年未踏上故土的韓國著名歌星劉承俊,在香港面對韓國Africa電視臺的直播鏡頭,淚流滿面地跪倒在地,誠懇地向國民謝罪。2002年,他演藝事業(yè)巔峰之際,父母為讓兒子躲避服役,授意他申請加入了美國國籍,此后韓國政府下達封殺令:不允許他再踏進韓國土地。節(jié)目中劉承俊懊悔萬千,說時光如回流到當年,一定會去服兵役。其父母也追悔莫及。
對于劉承俊彎下的雙膝,韓國民眾鐵石心腸,絲毫不買賬,繼續(xù)惡語相向:“我們絕不寬恕他,因為他是韓國人的恥辱!”
養(yǎng)兒防老,也得報國。“中國媽媽”們的舐犢情深可以理解,但若光盯家門,不盯國門,則是錯位和誤導。對此,很多軍屬體會深刻:鼓勵支持孩子從軍報國,不僅是給國防建設助力,也給他一個“長大”的機會。
太平盛世的呼喚——
我們的心頭要矗立一座“烽火臺”
有文字記載的人類5000年文明史,彌漫著綿延不絕的烽火硝煙。數(shù)千年來,有“軍人性格”的民族總是頭頂勝利者的桂冠。
瑞士成為永久性中立國180多年,奇跡般地躲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浩劫,常駐軍隊只有3500人,但戰(zhàn)時卻可動員35萬軍人參戰(zhàn),瑞士人說:“我們踏出左腳是公民,邁出右腳就是軍人”。
新中國是在20世紀的血火硝煙中誕生的,那時,六億人民六億兵,萬里江山萬里營,這樣的“血統(tǒng)”,造就的寧死不屈的精神筋骨和力量圖騰,是多少GDP也無法比擬的。
血火營盤已成繁華街市,血海戰(zhàn)場早變沃野平川。我國30多年沒有打過仗,這是民族之福,華夏之幸,卻潛藏著安邦之憂:
一個唱歌的跳樓十多年了,多少人念念不忘;而一個烈士陵園卻淪為養(yǎng)雞場,人們找不到一個給英雄下跪的地方;有的部隊營區(qū)進出口被市場堵得越來越窄,而地方景觀大道卻越來越寬;花樣美男、小鮮肉備受追捧,最可愛的人卻成了“傻大兵”……
有位革命老區(qū)的老紅軍問一位學生,能講出幾個英雄的戰(zhàn)斗故事,他搖搖頭:“一個都講不出來”。老紅軍尷尬一笑:“我們當初不要命地打仗,就為了讓你們過上好日子,忘就忘了吧。”
可是,我們能忘得了嗎?
我們怎能忘了,那個全家6口人為國捐軀、長子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的開國領袖;我們怎能忘了,那個13歲就背著6歲弟弟長征,全家5口人被無情的草地吞沒的四川通江縣普通農(nóng)婦鄧秀英;我們怎能忘了,那個12歲時給八路軍送情報,13歲時端起“漢陽造”,16歲時在戰(zhàn)場上入了黨,今年90歲高齡的抗戰(zhàn)老人張書琴……
中國是泱泱大國,大國得有大國防,大國民要有大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關心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使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wèi)國防成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
有個駐軍大市為部隊訓練用地、干部轉業(yè)安置、戰(zhàn)士優(yōu)撫出臺了一些優(yōu)惠政策。有些人認為這有失社會公平原則。當?shù)仡I導在大會上拍案而起:“對這個特殊群體給予特殊優(yōu)待,是社會公平原則更高、更深層次的體現(xiàn)。如果誰想不通,就請你到無人島上站站崗,到漠河哨卡放放哨,到唐古拉山扛扛槍!”
時下,湖南衛(wèi)視推出大型軍事類題材明星真人秀節(jié)目《真正男子漢》,“配合演出”的濟南軍區(qū)某機步旅班長王金武等幾位戰(zhàn)士集體走紅,蓋過了參演的張豐毅、王寶強等6位影視明星,王金武被億萬網(wǎng)友盛贊為“中國好戰(zhàn)士”,成為今年最煽情的征兵廣告和無數(shù)青年的成長偶像和價值坐標。
青年一代都是我們的好后代,都有愛國主義潛質(zhì),就看你怎么來激發(fā)他。前不久,某縣人武部在高校組織征兵宣傳時,恰逢學校歌詠比賽。人武部的同志教唱一個班級排練《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和《游擊隊之歌》,比賽那天,這兩首戰(zhàn)歌把禮堂內(nèi)唱得熱血沸騰。一個學生說:“‘鬼子’都投降幾十年了,今天聽來,依舊讓人同仇敵愾。”還有位學生說:“我仿佛看到了70多年前的烽火臺!”
腳下是一寸領土,心中是廣袤江山。當歌聲飄過,我們應當捫心自問:我們心中真正高筑起居安思危的“烽火臺”了嗎?
軍人樣子的感召——
頭頂軍徽就是征兵“形象代言人”
抗戰(zhàn)勝利之后,國民黨部隊為補充兵員,征兵很多是靠“抓壯丁”,富家官宦子弟花錢賄賂逃避兵役,貧苦人家的孩子被抓去上戰(zhàn)場。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軍的征兵是“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一同上戰(zhàn)場?!蹦菚r的老百姓沒有讀過《共產(chǎn)黨宣言》,也沒多少人知道解放軍的旗幟、宗旨是什么,他們就是從路過村頭的隊伍、露宿家門口的子弟兵身上,看出這支隊伍是可以指望的。
當年我軍攻打郟縣需要3天口糧,鄉(xiāng)親們割掉青苗殺掉牲口,此役后郟縣三年不見牛羊。淮海戰(zhàn)役中,為給部隊筑工事、搭掩體,老百姓鋸掉樹木、卸下門板、扒掉房子,老人拿出棺材,一些村莊村無樹木、十室九空。
部隊和兵役機關的好風氣、好形象,是最有說服力、感染力的征兵“動員令”,每個軍人都是一張“流動的征兵海報”。2011年底,濟南軍區(qū)一位首長與某紅軍師新戰(zhàn)士共進晚餐時,首長問他為啥來當兵?18歲的汶川籍新戰(zhàn)士薛芝武從衣服內(nèi)兜里掏出一個帶有“鐵軍”字樣的臂章:“當年抗震救災部隊走的時候,我向一名解放軍叔叔要了這件紀念品!”首長仔細端詳著這個帶著體溫的臂章,帶頭為這位尋根報恩的新戰(zhàn)友鼓掌。
你怎么樣,軍隊便怎么樣;你的樣子連著軍隊形象。在群眾眼里,軍人的“人”字常常是被省略掉的,他們會通過打交道的軍人、身旁走過的官兵、對面駛來的軍車去為部隊“打分”。有時,我們的“樣子”可能會影響甚至決定一個青年對部隊的抉擇。
新時期人民軍隊的樣子就像軍歌中唱的那樣:“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
聽!風在呼嘯軍號響!
聽!革命歌聲多嘹亮!
中國的熱血青年,讓我們迎著偉大軍隊的戰(zhàn)歌,奔向軍營、奔向戰(zh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