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這是描寫一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它發(fā)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在那個時候啊,有著千百個這樣的故事,這是其中的一個……這個孩子,他是個放羊娃,今年才十二歲,他的名字叫海娃……”
在電影《雞毛信》的開頭,伴著張瑞芳講故事般的口吻,字幕像連環(huán)畫一樣一頁頁地掀過,我們的也仿若走進了故事里。
目不轉睛地盯著一棵樹下海娃的黑黑背影,看著海娃寂寞的時候,就抱著那只小黑羊。
那些羊很乖地被放牧。日軍來了,他把情報信藏在羊毛尾巴下。
黑色的眼眸,黑黝黝的面龐,黒黑的海娃,揮著黑黑的趕羊的鞭子。還有土壤的黑,頭羊的黑,雞毛的幾許黑。就是這一抹抹耀眼的、富有生命力的黑色,繪成了抗日小英雄海娃曲折歷險的圖景。
兒時的我們對什么都好奇:
為啥海娃看到信上插著三根雞毛,知道是十分緊要的事?
為啥雞毛信的信角掛在羊尾巴上,就掉不下呢?
為啥村民管羊的大尾巴叫“羊拍拍”……
忘不了海娃和小伙伴們放羊、抽鞭子、拉石磙、刨花生的場景,忘不了海娃忍受著敵人的打罵,為了雞毛信與敵人周旋的堅貞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