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回望延安,就是回望共產黨人的奮斗之路。
一個政黨先進性是歷史的,而不是一勞永逸的;是需要不斷淬煉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
共產黨誕生之初全國只有50余名黨員,在數量上甚至比不上國民黨的零頭。兩個政黨都是以革命起步,但一個后來背叛革命,一個最終走向勝利,關鍵就在于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的差別。
1943年,毛澤東同志在《組織起來》中指出:“我們不應該自滿,我們還要繼續(xù)作自我批評,還要繼續(xù)求進步……我們臉上有灰塵,就要天天洗臉,地上有灰塵,就要天天掃地……我們決不能一見成績就自滿自足起來。我們應該抑制自滿,時時批評自己的缺點,好像我們?yōu)榱饲鍧?,為了去掉灰塵,天天要洗臉,天天要掃地一樣?!?/p>

抗戰(zhàn)時期,延安像巨大的磁石一樣,吸引四面八方的有志青年。然而,當時延安的條件艱苦,睡的是谷草,吃的是粗糧,還要參加勞動,一些來到延安的知識青年思想上出現了動搖。
在以小農和小資產階級為主要成分的中國共產黨內,有的人組織上入了黨,但思想上沒有入黨,很容易受到一些錯誤思想作風的影響。怎么把這些人改造成堅定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中國共產黨如何由大向強?這是擺在延安時期黨中央面前的時代課題。
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建設中高度重視黨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信念。他在六屆六中全會的報告中,從黨性的高度要求共產黨員在各項工作中起模范作用。
作風之源在黨性;黨性之源在學習。中共中央在《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指示》中,規(guī)定以每年5月5日即馬克思誕辰日為干部“學習節(jié)”。在第一屆學習節(jié)上,朱德被評為學習模范。
盡管當時條件艱苦,但黨員干部依然隨時隨地學、見縫插針學。“認字就在背包上,寫字就在大地上,課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蓋上”,就是當時學習情景的寫照。

全黨在規(guī)模急劇擴大的同時,黨員干部的理論水平、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思想進一步統(tǒng)一,凝聚力持續(xù)增強。
《解放日報》刊登過保安處黨支部怎樣討論增強黨性的決定,文中說道:“有些同志黨組織調動了他,他本來不愿意,但是他去了。他對別的同志說:嚇,過去,打死我也不干這種事……可是,現在我不這么想了,我覺得在哪里都是干革命,做什么也都是為黨工作,組織認為那里需要我,我就到那兒去……”
一位黨員在另一篇心得文章中寫道,無限忠心的考驗,必須經過更多的革命斗爭,在斗爭中不管生命如何危險,皆不喪失自己的立場,不屈不撓地與敵進行斗爭,這才算是對革命對黨真正抱著無限的忠心。

回望延安,回望中國共產黨人由弱到強的艱難歷程,歷史一次又一次啟示我們:一個先進政黨,必須始終戒驕戒躁,堅持自我革命,永遠行進在奮斗之路上。
今天,中國共產黨在數量上,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但我們一刻也不能松勁。不應忘記歷史的鏡鑒:蘇共擁有20萬黨員的時候奪取了政權,擁有200萬黨員時打敗了法西斯,擁有2000萬黨員時卻丟失了政權。
回望延安,回望老一輩革命家創(chuàng)造的輝煌歷史,中國共產黨人只有永遠保持初心,始終砥礪前行,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