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在线观看免费,久久中文网中文字幕,999成人国产精品,a级日本高清免费看,wwww黃色網站,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欧美日韩高清一区


八七會議和各地的武裝起義

來源: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網(wǎng)責任編輯:吳昊
2015-02-25 11:53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八七會議前,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在決定舉行南昌起義的同時,還決定在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發(fā)動秋收起義。1927年8月3日頒發(fā)的《中央關于湘鄂粵贛四省農民秋收暴動大綱》指出:這次暴動要“以農會為中心”,要“奪取一切政權于農民協(xié)會”?!俺龏Z取鄉(xiāng)村政權之外,于可能的范圍應奪取縣政權,聯(lián)合城市工人貧民(小商人)組織革命委員會,使成為當?shù)氐母锩行摹?,并“實行中央土地革命政綱”。隨后,中央又指示湖南省委,秋收暴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發(fā)動土地革命;并且要求把南昌起義與秋收暴動匯合起來一致向前發(fā)展。八七會議后,8月9日,中央決定派毛澤東為特派員,與彭公達一起到湖南,改組省委,領導秋收起義。

8月16日,根據(jù)中央的指示,中共湖南省委進行改組,彭公達任書記。8月18日和30日,改組后的湖南省委先后召開會議,根據(jù)八七會議精神討論和制定秋收起義計劃。毛澤東指出:湖南秋收暴動單靠農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有一個軍事的幫助。我們黨從前的錯誤是忽略了軍事,現(xiàn)在應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軍事運動。實行在槍桿上奪取政權,建設政權。鑒于國民黨已經(jīng)變成壓迫、屠殺民眾的工具,會議認為起義不應再用國民黨的名義,而必須用共產(chǎn)黨的名義來號召,并應竭力宣傳和建設工農政權。會議決定實行以長沙為中心,包括湘潭、寧鄉(xiāng)、醴陵、瀏陽、平江、岳陽、安源等七個縣鎮(zhèn)的起義。會議還決定成立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作為秋收起義的領導機構;成立以易禮容為書記的行動委員會,負責組織上述各縣工農起義,并在長沙工人起義接應下,配合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奪取長沙。會后,毛澤東到江西安源,向當?shù)攸h組織的負責人傳達八七會議精神,以及湖南省委改組情況和起義計劃。

9月初,毛澤東在安源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部署起義,繼而又趕往銅鼓。參加湘贛邊界起義的主力有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wèi)團、湖南平江和瀏陽的農軍、湖北崇陽和通城的部分農軍、安源煤礦的工人武裝等共約5000人,統(tǒng)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下轄第一、第二、第三團,盧德銘(原警衛(wèi)團團長、共產(chǎn)黨員)任起義軍總指揮,余灑度(共產(chǎn)黨員,后叛變投敵)任師長。起義前夕,余灑度還收編了滯留在鄂南一帶的黔軍殘部邱國軒團為第四團。

9月9日,起義從破壞粵漢鐵路北段開始發(fā)動。9月11日,起義軍分別從江西的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出發(fā),進入湖南境內,會合平江、瀏陽地區(qū)的起義農民,準備會攻長沙。長沙近郊農民也參加了起義。起義軍雖曾占領醴陵、瀏陽縣城和一些集鎮(zhèn),但遭到遠比自己強大的反革命軍隊的抵抗,加上兵力分散、對敵情估計不足、缺乏作戰(zhàn)經(jīng)驗、有些指揮員指揮失當和邱國軒團叛變,因而先后遭受很大損失。9月14日,毛澤東在瀏陽東鄉(xiāng)上坪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命令部隊迅速到瀏陽文家市集中。9月15日晚,湖南省委作出決定,停止執(zhí)行長沙武裝起義計劃。9月19日,毛澤東在文家市主持召開前委會議,討論下一步行動。余灑度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的原定計劃。毛澤東主張放棄攻打長沙,把起義軍向南轉移到敵人統(tǒng)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qū),尋找落腳點。盧德銘等多數(shù)前委委員支持毛澤東的意見。會議經(jīng)過激烈爭論,通過了毛澤東的意見,決定起義軍撤離湘東地區(qū),向南轉移。

起義軍在向南轉移途中,處境十分困難。部隊中黨的組織不健全,思想比較混亂;缺乏彈藥,沒有給養(yǎng),指戰(zhàn)員傷病殘增多;在江西省萍鄉(xiāng)縣蘆溪又遭敵人伏擊,總指揮盧德銘犧牲。因此,許多人情緒低落,不少人離隊。9月29日,部隊到達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時,前委決定對保留下來的不足千人的隊伍進行改編:由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黨的支部建在連上,班、排有小組,連以上設黨代表,營、團建立黨委;在連以上建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三灣改編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是把工農革命軍建設成為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

毛澤東在率領起義軍南下途中,經(jīng)過調查研究,選定位于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即井岡山地區(qū)作為部隊的立足點。10月初,工農革命軍到達江西寧岡縣古城。前委在這里召開擴大會議,初步總結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經(jīng)驗教訓,研究建立根據(jù)地和對井岡山地區(qū)的農民武裝袁文才、王佐(袁文才,1898—1930,江西寧岡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是寧岡農民自衛(wèi)軍的總指揮。王佐,1898——1930,江西遂川人,曾任遂川農民自衛(wèi)軍總指揮、贛西農民自衛(wèi)軍副總指揮,后逐步接受黨的教育,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袁文才、王佐參加了創(chuàng)建井岡山根據(jù)地的斗爭,1930年2月10日被錯殺,后得到平反昭雪——作者注)采取團結改造方針的問題。會后,毛澤東于10月6日在寧岡大倉村和袁文才接觸并建立聯(lián)系后,決定工農革命軍主力在井岡山周圍盤旋打游擊。不久,毛澤東應袁文才的要求,派一些黨員軍事干部到袁部幫助進行政治和軍事訓練,工農革命軍和袁、王部隊關系逐漸密切起來。工農革命軍在酃縣(今炎陵縣)、遂川等地轉戰(zhàn)后,返回井岡山,于10月27日抵達茨坪,11月初到達茅坪。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在開始時雖然也以攻占大城市為目標,但在遭到挫折后,毛澤東適時地率領部隊走上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jù)地,以保存和發(fā)展革命力量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的發(fā)展方向。

輕觸這里,加載下一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