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起義
繼南昌、湘贛邊界等地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又發(fā)動和領導了廣州起義。1927年11月,粵、桂軍閥之間為爭奪地盤爆發(fā)戰(zhàn)爭。張發(fā)奎的粵軍主力調往肇慶、梧州一帶,廣州市內兵力空虛。中共廣東省委根據(jù)中央的指示,成立指揮起義的革命軍事委員會。12月11日凌晨,在廣東省委書記張?zhí)缀腿~挺、黃平(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之一,后于1932年12月在天津被捕叛變)、周文雍、葉劍英、楊殷等領導下,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全部、警衛(wèi)團一部和廣州工人赤衛(wèi)隊七個聯(lián)隊以及市郊部分農民武裝,聯(lián)合舉行武裝起義。在廣州的蘇聯(lián)、朝鮮、越南的部分革命者也參加了起義。經(jīng)過幾個小時的激戰(zhàn),起義軍占領廣州的絕大部分市區(qū)。隨即成立以蘇兆征為主席(未到職,由張?zhí)状恚┑膹V州蘇維埃政府,提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鎮(zhèn)壓地主豪紳”的政治綱領,頒布了工人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一切土地歸農民等法令。
由于敵我力量懸殊,起義軍不可能堅守廣州。但在起義發(fā)動后,領導者沒有及時把部隊撤出廣州,退向農村,這與中央臨時政治局十一月擴大會議對于形勢估計過于樂觀和急于占領中心城市的指導思想有關。在起義的當天晚間,葉挺即主張乘粵軍主力沒有回到廣州之前,把起義軍撤出廣州。這個正確意見遭到共產國際代表諾伊曼(1902—1937,德國人,德文原名H.Neumann,德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他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作為羅米那茲的助手來到中國,參與指導廣州起義——作者注)的反對。諾伊曼認為起義只能以城市為中心,而且必須“進攻,進攻,再進攻”,退卻就是“動搖”。
由于未能及時退出廣州,起義軍雖在城內同英、美、日、法等國支持的國民黨粵系軍閥張發(fā)奎等部進行了頑強的戰(zhàn)斗,但終因寡不敵眾,在起義的第三天遭到失敗。張?zhí)缀驮S多起義者英勇犧牲。
起義失敗后,被迫從廣州撤出的部分武裝力量,在廣東花縣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轉入海豐、陸豐地區(qū),堅持革命斗爭;少數(shù)起義者到達香港,后到廣西參加了左、右江起義;還有少數(shù)人員撤到粵北韶關地區(qū),加入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后來上了井岡山。
廣州起義是對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和實行屠殺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擊。起義軍利用國民黨新軍閥混戰(zhàn)的有利時機發(fā)動起義是成功的,在戰(zhàn)斗中也表現(xiàn)了英勇頑強和不怕犧牲的精神。但實踐再一次表明,面對國民黨新軍閥在城市擁有強大武裝力量的形勢,企圖通過城市武裝起義或進攻大城市來奪取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仍然企圖堅守大城市,結果只能導致慘重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