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0日,西藏自治區(qū),山南軍分區(qū)邊防某營官兵,一名戰(zhàn)士跑步訓練歸來。
- 6 -
如果換個心情,可以看到這一路的不少景致其實是“詩情畫意”的。他們在轟鳴的水聲中穿過竹林,繞過瀑布,跨過亂石,從五六人才能合抱的參天大樹下經(jīng)過。會與猴子、黃羊、野豬、松鼠和小熊貓打照面,會見到質(zhì)地密實、刀槍難入的稀有樹種紅豆杉。頭頂有看不到影子但歌喉動聽的鳥兒,也有美貌驚人但叫不出名的鳥兒。
但是,那種對風光的好奇早在第一次巡邏中就消磨殆盡了,每個人提起這些路,都會使用一些描述煉獄的詞語。因為等在前面的,也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
這是國家無戰(zhàn)事但邊關(guān)有犧牲的年代。六連有據(jù)可查被追認為烈士的就有14位,因公犧牲者遠多于此。在楊祥國出生那天,1984年的一天,時任西藏軍區(qū)司令員張貴榮到此踏勘道路時心臟病發(fā)作,痛苦地拽著馬尾死去。
所有烈士中,最年輕的看著像個孩子。2005年,19歲的古怒在巡邏途中摔下了懸崖,他的目的地是“阿相比拉”——當?shù)卣Z言所說的“魔鬼都不愿去的地方”。
古怒是楊祥國的同鄉(xiāng),比楊還要瘦小。楊祥國是他的班長,余剛是他的排長,但他們都因事缺席了那次巡邏。余剛正在昆明參加軍校的考試,“我們有一個人沒了”,他接到電話。他第一反應(yīng)不是古怒,是“最不聽話”、令他最不放心的一個兵。
是過橋時出了事。那里是一處濕氣很重的陡壁,木橋和山石上生著青苔,下面看不見底。為防萬一,過橋要一個一個來。古怒位于隊尾,因此他可以看到聚精會神過橋的戰(zhàn)友次仁珠杰所看不到的:山體滑坡的泥石流正從右側(cè)滾來。
泥石流并不稀奇。“走著走著,碗大的、鍋大的石頭就下來了?!庇鄤傉f,“最好站在原地,看著石頭往哪個方向(滾)。”
但這次來不及了,古怒沖過去推開了次仁珠杰,自己卻被石頭砸了下去。
他摔出不太遠,人們找到他時,他仍有意識,但顱內(nèi)出血,傷得很重。他死于歸途。
他本來已進入回家倒計時,再過5個月他就會退役。那次巡邏出發(fā)前,他站在宿舍的樓梯轉(zhuǎn)角處,對人說他再去最后一次巡邏。他還提議,這次回來,大家要開個小火鍋,“燙個菜”。
最后的痛苦掙扎中,古怒力氣很大,抬他的兩個人也差點出事。那天帶隊的連隊指導員殷永飛事后告訴余剛,如果這二人也摔下去,“老子不管了,也飛下去了”。
余剛至今耿耿于懷,他習慣在隊末收尾,如果那次他在,走在后面的就不會是古怒。
這是余剛第二次見到犧牲。在古怒出事的同一個位置,1998年,另一名士兵羅國穩(wěn)摔了下去。余剛當時是新兵。他記得,人們系著繩索下去尋找羅國穩(wěn),繩子放了七八十米,才發(fā)現(xiàn)他落在一棵樹上,樹尖刺破了他的心臟。
二人遇難之地,后來叫“舍身崖”。
舍己救人的古怒被追記了一等功,他穿過的軍服進了團史館。人們?yōu)樗┥闲乱?,把他葬在營區(qū)一公里外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永遠眺望他的連和他的路。
而那位司令員的紀念碑,則樹在通往連隊的公路一側(cè),碑上頂著紅星,裹著哈達。余剛路過時習慣下車敬上三支香煙,祈求昨天的司令庇佑今天的部屬。
“有些人會到祖墳上許愿保佑升官發(fā)財,我從來沒有許過這個愿?!庇鄤傉f,他一直都在祈禱兄弟們“健康平安穩(wěn)定”。
有時,余剛會在古怒墓前對新兵感慨:“看看我們古怒,永遠在這個地方了?!?/p>
除了余剛和楊祥國,與古怒有過交集的戰(zhàn)友都已離開了這個連隊,但這個小個子仍常被提起。新兵來時要認識他,老兵走時要向他告別。17歲的新兵匡揚武記得,他們報到的第二天,就被帶去給古怒掃墓。
為表心誠,掃墓時每人自掏腰包買點祭品。年輕人充分發(fā)揮了他們的創(chuàng)意,水果、餅干、雞翅、薯片、花生、不同品牌的可樂,酸奶要插上吸管。無論是否抽煙,人人敬三支煙,香煙插在舊彈殼里固定。
余剛還會拍下照片,發(fā)給古怒的家人。駐軍始終與重慶這家人保持著聯(lián)系。楊祥國與4位退伍老兵多年來有個約定,只要他休假回重慶,就同去古家看望。
古怒的母親最初連續(xù)三年來掃墓,2015年又來過一次,向眾人分發(fā)了她親手做的鞋墊。兒子出事十年了,她仍堅持到遇難處祭奠,拉著團政委楊守寶的手,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等到回歸平靜,人們聽到她說:“我養(yǎng)了個好兒子。”
- 7 -
古怒葬禮幾個月后,他的指導員殷永飛被哨兵發(fā)現(xiàn)半夜暈倒在水溝里。他清醒后告訴別人,自己起夜時聽到古怒在喊他,感覺四周密密麻麻都是人,但每張臉都是古怒的臉。
失去古怒是殷永飛“終生的遺憾”。余剛不確定他今天是否走出了陰影。據(jù)他所知,殷永飛給古家寄過冬蟲夏草等藥材。殷后來調(diào)離了連隊,然后又在2017年徹底告別了軍營。臨走之前,他又一次去了古怒的墓地,囑咐余剛不要再像他一樣“把兵帶沒了”,囑咐人們多去看看古怒。
實際上,那場事故給整個連隊都投下過陰影。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楊祥國說,不知是誰發(fā)現(xiàn)了巧合:從1984年算起,每七年犧牲一人,“七年之癢”。
余剛也承認,大家經(jīng)過古怒出事地時會緊張。有一次,距離那里大約500米的位置,一個士兵踩滑,摔出十多米。余剛遠遠看到他一動不動,第一反應(yīng)是“完了,又一個”。他以最快的速度趕去,看到那人眼睛很亮,但說不出話,直至獲救仍不知發(fā)生了什么。那一年,他感到“壓力空前大”,每次巡邏選人,挑了又挑,慎之又慎。
在劉東洋記憶里,到了2012年,大家普遍有點擔心,他不認為這是迷信,畢竟那種巧合讓人“難免心里嘀咕”。那年年底,最后一次巡邏結(jié)束時,他松了一口氣。
當2012年的日歷終于翻到盡頭,所有人松了一口氣。一個關(guān)于時間的“魔咒”被時間打破了,它是無稽之談,卻帶來過真實的陰影。
但即便如此,人們報名巡邏時仍爭先恐后。平時表現(xiàn)突出的才會被選中,不止一人落選后越級找營長訴苦,“為什么又不讓我去?”
余剛試著找出一些安慰性的借口,比如“你個子太小了”。
“難道我個子太小了是我的錯嗎?”
還有一位叫胡璽乾的士兵,被調(diào)到了縣城,總覺得哪兒不舒服,找到機會向團長申請,又調(diào)了回來。
余剛始終“搞不清楚”,為什么對一件事的恐懼與無畏,可以在人的身上并存。但他相信,“你作為邊防一員,你一次巡邏沒去過,你由衷沒那個自豪感。”
“遇到巡邏,馬上斗志就來了,火苗就燃起來了。平時你沒看他怎么樣。”連隊現(xiàn)任指導員母科說,這是體現(xiàn)一個軍人價值的時候,留守者心里會窩火。
母科生于1988年,入大學時就是國防生計劃挑選的后備軍官。在他看來,中國軍隊是“for honor(榮譽導向)”,而雇傭軍制度是“for money(金錢導向)”。
死神其實一直離得不遠。余剛就曾在懸崖上救過人,最終兩人抓住繩子懸在半空,死里逃生。
如果摔下去——“那么今天在這里跟你說話的就是別人了。”
在后來者眼中富于傳奇色彩的楊祥國,曾47次與死神擦肩而過,13次救過人,也被人救過。他摔下被樹接住過,下面只看得到細細的水線。戰(zhàn)友張威被他救過多次。有一次張威丟了墨鏡——這可能導致雪盲癥進而遇險,楊祥國與他輪流戴一副墨鏡,手拉著手行軍。
“巡邏路上你把手伸出去,就相當于把生命托付出去了。”楊祥國說,跟這些人平時連電話都不常打,但彼此是在心里抹不去的。大家曾生死相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