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臺獨”加劇臺海危情,臺灣民眾“中國人認同”緣何不降反升
新華社臺北4月23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民進黨當局上臺近兩年來,兩岸關系深陷僵局,尤其近期“臺獨”勢力動作頻出,包括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多次公稱自己是“臺獨工作者”,進一步加劇了島內社會對臺海危情的擔憂。而島內多項民調則顯示,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比例提升,認為臺灣會走向“獨立”比例下降,專家認為這反映臺灣民眾愈加認清兩岸關系形勢。
臺灣競爭力論壇23日發(fā)布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民進黨執(zhí)政后,臺灣民眾的“中國人”認同比例升至51.9%,比2年前提高5.1個百分點;認為未來兩岸統(tǒng)一機會較大的比例則從55.4%升至61.9%;64.6%的臺灣民眾認為和平統(tǒng)一有利臺灣未來。
《美麗島電子報》日前發(fā)布民調結果顯示,46.2%的受訪者自認“只是臺灣人”,51.5%的受訪者自認“既是臺灣人又是中國人”。而早前《天下》雜志發(fā)布相關年度民調顯示,自認“只是臺灣人”比例創(chuàng)5年新低,自認“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比例則是歷年新高。該雜志還分析說,20至39歲年輕人中,自認“只是臺灣人”比例與上年調查相比出現下降,而“中國人”認同比例提升,可見所謂“天然獨”不是鐵板一塊。
關于臺灣民眾的“認同”變化,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在臺灣競爭力論壇民調發(fā)布記者會上指出,民進黨當局上臺執(zhí)政后,沒有能力化解兩岸僵局,“維持現狀說”只是蹉跎時間,而兩岸實力消長對比日益明顯,臺灣民眾愈加看破民進黨當局的手腳。
他分析說,民進黨政治人物和“獨”派最近“臺獨”動作頻頻,是因為感到形勢發(fā)展對他們越來越不利,認為沒有時間優(yōu)勢才要急著出手。但現在信息暢通,越來越多臺灣民眾通過網絡等渠道,認識到世界形勢的變化和大陸的發(fā)展進步,由此更加客觀理性看待兩岸關系,更清楚認識到“臺獨”對他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危害。
龐建國認為,近兩年來,臺灣年輕人中認同“理性統(tǒng)”比例增加,而所謂“天然獨”比例下滑,未來定是“理性統(tǒng)”戰(zhàn)勝“天然獨”。
臺灣競爭力論壇的調查還顯示,大陸推出31條惠臺措施受到臺灣社會歡迎,約六成民眾認為符合臺灣民心。臺灣競爭力論壇執(zhí)行長謝明輝認為,越來越多臺灣民眾尤其年輕人認清了兩岸關系應如何發(fā)展對他們最有利,對大陸相關措施的肯定也反映了對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的不滿。
“不思良策為民謀福、改善兩岸關系,反而一再高唱自己是‘臺獨工作者’?!敝x明輝認為,賴清德的做法破壞兩岸和諧,加劇兩岸關系緊張,是拿2300萬臺灣民眾的利益做賭注,實在不是一個政治人物該有的作為。
日前解放軍在臺灣海峽水域進行實彈演習,以及連續(xù)組織戰(zhàn)機“繞島巡航”,受到島內各界高度關注,輿論認為這是大陸針對“臺獨”發(fā)出嚴正警告,民進黨當局和“獨”派勢力不要視而不見,誤導民意。
臺灣《聯(lián)合報》23日刊發(fā)社論指出,這一連串動作深受臺灣民眾關切,臺灣當局卻刻意淡化,輕率的態(tài)度極為不當。臺灣真正的問題,在當局內部缺乏理性而清醒的聲音,執(zhí)政者缺乏維護安定的負責態(tài)度,把民眾和臺灣利益當成自己賭盤的籌碼。
《中國時報》則刊發(fā)?;鶗貢L陳長文的文章說,實彈演習就是針對賴清德“務實臺獨”論而來,不需要談到軍事對抗,光是股價震蕩、臺幣貶值,就會讓臺灣付出極大代價。文章反問賴清德:“臺灣人民為什么要為了您的‘個人立場’而去冒上這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