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需要”:讓時政類短視頻鮮活呈現——對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時政類短視頻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思考
摘 要:在短視頻行業(yè)井噴式發(fā)展的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對短視頻傳播日益重視,特別是在時政類短視頻的探索創(chuàng)新中,通過傳播姿態(tài)、報道樣式、話語形態(tài)的轉型,讓時政新聞“輕裝上陣”,以更鮮活的方式呈現。本文結合“學習軍團”等主流媒體短視頻宣傳實踐,探討時政類短視頻產品的傳播特點及優(yōu)化路徑,以期為提高時政類短視頻傳播質效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時政類報道;短視頻創(chuàng)新;微表達
隨著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抖音、快手、視頻號等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迅猛發(fā)展,深刻改變媒體格局,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斷被重構。主流媒體抓住短視頻這一風口,走開時政類短視頻探索創(chuàng)新之路,通過傳播姿態(tài)、報道樣式、話語形態(tài)的轉型,滿足受眾時下視聽習慣,用兼具溫度深度的可視化“微表達”形式,讓時政新聞“輕裝上陣”,以更鮮活的方式呈現。本文結合“學習軍團”等主流媒體短視頻宣傳實踐,探討時政類短視頻產品的傳播特點及優(yōu)化路徑,以期為提高時政類短視頻傳播質效提供借鑒參考。
一、時政類短視頻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必要性和需要堅持的原則
時政新聞主要報道國家政治生活中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時政類短視頻將傳統(tǒng)新聞報道借助可視化手段,轉化為順應當下碎片化傳播趨勢的“微表達”,對內容進行“瘦身”,以更鮮活的方式呈現。
(一)時政類短視頻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必要性
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的有效體現。當前,無處不在的自媒體用時效性優(yōu)勢倒逼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權威性造成了一定沖擊。主流媒體想要掌握網絡輿論空間的主導權,就要適應新型信息傳播特點,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時政類短視頻是主流媒體融合發(fā)展的一個突破點,它將政治性、專業(yè)性極強的時政報道以短小精悍、直觀可視的形式呈現出來,用戶可以更立體、更全面地感受傳播者的思想與情感。這種以“軟故事內容”彰顯“硬新聞內涵”的表達形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眾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度,為時政類短視頻在社交化媒體中搶占輿論陣地,有效實現價值引領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受眾閱讀習慣的時代需求。一條短視頻的平均時長約為3-5分鐘,這就意味著受眾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取信息內容,相較于文字閱讀,不僅能獲得豐富的視聽體驗,還能滿足碎片化、快餐化的閱讀需求。此外,短視頻生動的表達方式,讓時政新聞更加生活化、趣味化,更容易幫助受眾理解“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既填補知識空白,又廓清思想迷霧。所以,相比起傳統(tǒng)新聞的圖文和長視頻形式,適合移動場景的短視頻新聞更受受眾青睞。
(二)時政類短視頻創(chuàng)新需要堅持的原則
堅持守正與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時政報道政治性、嚴肅性強,社會效益和價值引領是其關鍵因素。時政類短視頻的創(chuàng)新傳播應“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為了一味迎合受眾口味,將本該嚴肅對待的問題過度娛樂化,偏離了自身媒介定位和新聞語境,進而損害媒體形象和公信力。主流媒體要牢牢把握“守正”這個根本,把握好媒體政治屬性與傳播屬性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始終把好舵、掌好方向盤,堅持在守正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守正,正確發(fā)揮主流媒體對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的引領作用,讓輿論宣傳的正能量更強勁、正面引導更鮮明。
堅持內容與形式相結合。在時政類短視頻的創(chuàng)新過程中,要將穩(wěn)重的內容與活潑的形式和諧統(tǒng)一,不可存一廢一。根據不同類型時政新聞的政治屬性,選擇相適配的表現形式,從而使內容與形式更加貼近受眾。此外,要充分研究不同短視頻平臺受眾的喜好特點,針對不同終端,設計不同的傳播方案。比如,同一視頻產品可以制作多個版本:在微博或網頁上,制作播放時長為3分鐘左右的較長版本;在抖音、快手、視頻號等短視頻平臺,制作播放時長為30秒左右的較短版本,實現各終端綜合傳播效果最大化。
堅持簡潔與厚重相交融。短視頻以秒為單位的“微表達”形式,讓視頻內容簡潔明了、節(jié)奏明快,有助于時政新聞凝縮內容體量、精細表達主題,實現更有效的觸達和更優(yōu)的傳播。但是,短視頻不是長視頻的簡單切割,而是傳播理念和傳播邏輯的重塑,它要在四五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內,聚焦事件的一個縱切面,以最快的節(jié)奏形成視覺高潮。這就要求采編人員具備較高的政治站位、思想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對立意、角度、節(jié)奏等內容元素的重構,用碎片化、短時長、快節(jié)奏的方式講好故事、傳遞價值,讓“簡潔”的新聞不失厚重之感。
二、當前時政類短視頻生產需要準確把握的基本特點
主流媒體進軍短視頻陣地以來,在選題立意、敘事視角、創(chuàng)作語態(tài)上不斷推陳出新,呈現出一批高品質、融合態(tài)、正能量的時政類短視頻精品。這些優(yōu)秀作品背后都有其獨特的“微表達”方式。
(一)以“小微切口”反映宏大主題
時政報道涉及黨和國家領導人、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等內容,主題宏大、立意深遠,傳遞著某種價值理念??v觀成功破圈的時政類短視頻產品,很多是從宏大主題中尋找小微切口,挖掘活動、事件中的小細節(jié),借助可視化、情景化呈現形式,“潤物細無聲”地傳遞宏大意旨。2022年,新華社推出50集系列微視頻《足跡》,選取《三頓炒雞蛋為了啥》《這個申請書,他寫了十份》?《一件“尷尬”的事兒》等引人入勝的小故事,通過主持人在虛擬演播室的回憶式講述,再現習主席當年插隊、學習、工作的一幕幕場景,讓受眾真實感受到習主席艱苦奮斗的足跡,塑造出親民愛民的國家領導人形象,有效激發(fā)受眾信息獲取興趣,達到政治傳播深入淺出的效果。
(二)以“平民語態(tài)”提升產品觸達率
短視頻作為技術創(chuàng)新中產生的新型媒介形態(tài),接受門檻低、受眾面廣、圖文聲并茂,群眾基礎良好。為此,時政類短視頻要將報道視角對準普通百姓,以平民語態(tài)創(chuàng)作具有感染力的產品,才能有效觸達更多受眾。一方面,以不同參與主體為落筆點。2022年,央視制作的《總書記和人民心連心》系列微視頻,選取社會各階層、不同年齡段、不同崗位職業(yè)的“核心當事人”,回顧現場細節(jié),講述背后故事,傳遞社會情感,展現習主席深入一線察民情、聽民聲、看變化、謀發(fā)展的深厚人民情懷。另一方面,以個體感知為出發(fā)點。中國共青團建團100周年,人民日報新媒體推出微視頻《五四主題演講:青春的可能》,讓青年人講青年故事,用快閃鏡頭展現青年奮斗之姿,傳遞豐富情感表達,將受眾自然代入視頻情節(jié),激發(fā)時代認同感。
(三)以“環(huán)境敘事”打造沉浸體驗
全媒體時代,視頻報道能夠帶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隨著VR連線、虛擬形象映射、H5交互等技術的發(fā)展,時政新聞也逐漸嘗試“沉浸式”敘事,以其較高的交互性和可視性特征,讓受眾從“觀望者”轉化為“目擊者”?!碍h(huán)境敘事”有助于在重大主題報道中,增強用戶“我在場”的體驗感:北京冬奧會期間,新華社發(fā)布的《沉浸式體驗“睡眠膠囊”》《北京冬奧這樣“下館子”》等系列觀賽短視頻,有效增強用戶視覺、聲覺體驗,使其產生真實走進冬奧賽場、體驗冬奧項目的現場感;“沉浸式”敘事策略有助于激發(fā)用戶“我看見”的認同感:由“學習軍團”策劃打造的《打卡!中國軍隊》系列Vlog,主持人以“沉浸式”采訪形式,登上99A戰(zhàn)車、體驗高空索降、重走高原巡邏路……重訪習主席視察過的部隊,讓受眾直觀領略到強軍興軍的嶄新風貌,感受到人民軍隊的磅礴力量。
(四)以“多維視角”增加內容厚度
一條時政新聞的背后,往往隱藏著可以追溯的歷史背景。對于某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時政報道,想要從“千篇一律”的新聞通稿中脫穎而出,就要善于對其進行歷史性延伸、時代性關聯(lián),采用多維視角,發(fā)掘更多適合二次制作的元素和題材,才能打破同類產品“窠臼”,讓短視頻內容更具厚度。慶?!跋愀刍貧w25周年”,央視推出的微視頻產品,立意角度新穎、時代特點鮮明,是注重構建多元思維的很好體現。比如,《生于1997》系列微視頻,選取年齡為25歲的香港青年,反映人物與時代共成長;再如,《港港好》通過記錄當代香港人的幸福生活,反映香港25年來的發(fā)展軌跡……這些兼具趣味性、教育性的作品,讓受眾在愉悅的觀感中,重新認識回歸祖國25年的香港,加深濃濃愛國情感。
三、時政類短視頻創(chuàng)新發(fā)展需把握的著力點
全媒體時代,要讓時政類短視頻鮮活呈現,提高其傳播質效,需要緊跟時代發(fā)展變化,找準創(chuàng)新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一)多元融合,豐富產品形態(tài)
短視頻產品形態(tài)多元、流行元素豐富,正在成為全媒體時代用戶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時政新聞因其“高大上”的特點,給人“板著面孔”的固有印象。將時政新聞“微表達”化的時政短視頻,想要贏得受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喜愛,除了在內容策劃上下功夫,還要善于采用多元形態(tài)融合、多種技術應用。近年來,各主流媒體加快探索創(chuàng)新腳步,將MG動畫、沙畫、說唱、動態(tài)思維導圖等形式應用到時政類短視頻制作中。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微紀錄片《無聲的功勛》,將沙畫表演與視聽語言相結合,通過微縮景觀還原歷史,借助細沙流動沖擊受眾感官,串聯(lián)敘事線索,使原本嚴肅的歷史故事變得鮮活生動。此外,越來越多的產品注重在受眾的視覺體驗上尋找突破口。2022年八一建軍節(jié),人民日報新媒體制作的短視頻《這不是3D電影!這是人民軍隊!》,將人民軍隊的高燃畫面打造出裸眼3D的立體效果,讓觀眾感受到溢出屏幕的霸氣,令人熱血沸騰。
(二)精巧構思,打造特色品牌
對于主流媒體而言,打造深入人心的時政欄目品牌,不僅有利于增強產品傳播力和影響力,更有利于提高媒體美譽度和引導力。近年來,各大中央級媒體十分注重品牌效應,充分利用獨家時政資源,在打造特色時政類短視頻欄目上精準發(fā)力。央視新聞圍繞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大時政活動,推出“V觀”品牌系列微視頻:“獨家V觀”追求第一時效,全網首發(fā)重大時政活動的微視頻快訊,制造輿論話題,引發(fā)全網關注;“時政現場說”回訪時政活動現場,從現場參與者的感知出發(fā),解讀重大時政活動背后的主題深意;“時政微紀錄”翔實記錄時政活動全過程,以全景式報道,奏響輿論最強音。3個欄目定位清晰、功能明確,聚力打響央視時政品牌。此外,類似長線欄目的“連載”呈現模式,也更加匹配年輕用戶“追更”的信息接收習慣,贏得受眾喜愛。
(三)走心用情,激蕩時代共鳴
時政類短視頻不同于傳統(tǒng)報道,不是單方面的信息輸出,而是要努力尋找“時政主題”與“民眾關切”之間的連接點,以用戶思維指導內容,以情感喚起的方式引發(fā)觀眾共鳴。央視“主播說聯(lián)播”欄目自開播以來,持續(xù)受到網友追捧。其高流量的秘訣在于“短視頻”與“新聞評論”相結合,當班主播將“新聞聯(lián)播”中重要事件與熱點話題相結合,巧妙運用網言網語,通過不同神情、手勢表達喜怒哀樂,既保持了新聞評論的嚴肅性,又不失短視頻的親近性,在塑造國家形象、引領意識形態(tài)上與“新聞聯(lián)播”同頻共振,其訴諸事實與訴諸情感相結合的論證過程有理有據、觀點鮮明,有效觸發(fā)受眾的愛國主義等情感。
(四)優(yōu)勢互補,打造“人才矩陣”
全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工作面臨諸多新挑戰(zhàn),培養(yǎng)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迫在眉睫。人才是媒體競爭中的關鍵因素,媒體優(yōu)勢核心是人才優(yōu)勢。眾多優(yōu)秀時政短視頻案例證明,無論是影響力強的重磅視頻,還是簡潔明快的時政短片,都是科學分工、團隊協(xié)作、集智攻關的結果。擔負時政報道任務的記者,政治理論深厚、業(yè)務功底扎實,正可謂“專家型”記者,但美中不足的是新媒體思維相對欠缺;那些有著新媒體基因的“互聯(lián)網原住民”和“技術達人”采編人員,雖然直接走上全媒體記者成長道路,但理論積累和時政素養(yǎng)相對欠缺。全媒體時代,我們要讓專家型記者更新觀念、拓寬視野,逐步掌握全媒體供給能力,更要打牢全媒體記者的時政業(yè)務根基,使兩者有機融入全媒體生產鏈條,形成具備更強策劃力、更強創(chuàng)新力、更強生產力的團隊作戰(zhàn)合力,實現人才優(yōu)勢互補,打造全媒體復合型“人才矩陣”。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責任編輯:姜興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