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帶著款款“盛情”的土特產(chǎn),可能成為黨性這道大堤的一個蟻穴。這樣的蟻穴多了,再牢固的大堤也會被蛀空。
眼下,春節(jié)探親休假的官兵正陸續(xù)歸隊。某部再次重申:不得收受和贈送土特產(chǎn)。
天生萬物各有其位,物各有性,性各有格,一方水土一方物、一方水土一方味。土特產(chǎn),又稱土物、土儀。比如,茶葉、器物、食品等,在人情交往中常作饋贈之物,以增進了解、增進感情。
“饋送土儀”之事,《紅樓夢》里時有描述,譬如劉姥姥二進賈府,就帶去了不少土特產(chǎn)。書中寫道:兩三個丫頭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棗兒、倭瓜并些蔬菜。劉姥姥說:“好容易今年多打了兩石糧食,瓜果蔬菜也豐盛。這是頭一起摘下來的,并沒敢賣呢,留的尖兒孝敬姑奶奶、姑娘們嘗嘗。姑娘們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膩了,吃個野意兒,也算是我們的窮心。”聽罷這番話,賈府的人覺得很受用,也不把劉姥姥當成“外人”。
土特產(chǎn)用之于純潔交往中,無可厚非。怕就怕一些人懷著功利之心,把土特產(chǎn)當成敲門磚,使正常的關系異化變質(zhì)。土特產(chǎn)總與地域相關。送將出去,或為了提醒收受者莫忘“某地某人”,從而在一些攸關利益的事情上謀求“優(yōu)先權”;或為了潤滑感情、打通關節(jié),從而在其它環(huán)節(jié)有所收獲。
客觀地講,土特產(chǎn)沒有金銀玉石、古玩字畫那么名貴。一些人之所以選擇贈送土特產(chǎn),是因為它既能展示誠意,又不隨大流;雖然不是大手筆,卻不會讓人感覺太輕。他們的選擇,顯然低估了其危害。
雍正年間,山西布政使高成齡曾論及節(jié)禮,并將其視為虧空的原因之一。他說:“四節(jié)之外又加表禮,表禮之外又有土儀,土儀之外又供時鮮……敗官常朘民膏虧國帑,實由于此。”高成齡把土儀節(jié)禮之害剖析得極透徹,“夫下既送節(jié)禮以媚上,則有所恃而生其挾制,必至肆行而無忌;上既貪節(jié)禮以取下,即有所聞而礙于情面,亦將徇隱而不言損名節(jié)?!?/p>
“勿以土物充饋遺。”清代良吏汪輝祖在《學治續(xù)說》中提出,地方上的土特產(chǎn),本身就不是當?shù)毓賳T應得的好處,如果因為得來比較方便,進獻給上一級官員或同僚幕友,那以后就會相沿成習?!皵嗖豢奢p用饋遺,貽后人之害,禍同作俑?!蓖糨x祖把贈送土特產(chǎn)看作是“首開惡例”,可見對其深惡痛絕。
然而即便如此,在封建社會的官場,拒絕“饋送土儀”依然顯得特立獨行。宣德年間,于謙由河南巡撫調(diào)京任兵部侍郎。幕僚勸他:“你不向上司獻金玉,就帶上點土特產(chǎn)。比如絹帕、蘑菇、線香之類?!庇谥t不以為然,笑罷即賦詩明志:“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礙閻羅話短長?!?/p>
堤潰蟻穴,氣泄針芒。今天,一份帶著款款“盛情”的土特產(chǎn),可能成為黨性這道大堤的一個蟻穴。這樣的蟻穴多了,再牢固的大堤也會被蛀空。一些黨員干部在反思作風問題時談到,“下基層曾收過土特產(chǎn)”“逢年過節(jié)有人寄來土特產(chǎn)”。個別人甚至認為這種事微不足道、不值一提,說出來臉也不紅。一方主動奉納,一方欣然接受,壞作風、潛規(guī)則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發(fā)酵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先后出臺“八項規(guī)定”“六項禁令”。其中,“六項禁令”第二條就明確:各地各部門各單位一律不準以任何理由和形式向上級部門贈送土特產(chǎn),包括各種提貨券……各級黨政機關要嚴格紀律要求,加強管理,杜絕在機關收受和分發(fā)土特產(chǎn)的情況發(fā)生。這些規(guī)矩的確立,嚴肅了黨紀、純正了黨風。
我們黨向來倡導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規(guī)規(guī)矩矩的上下級關系,反對功利之交、市儈之交。牢記這項原則、守住這個底線,土特產(chǎn)就不會滿天飛、胡亂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