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形成何種法治模式,是中國法治實現由大到強的關鍵問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走出一條適應自己發(fā)展需要、行之有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法治才能強起來。本版圍繞中國法治的發(fā)展道路問題進行探討。
——編 者
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闊步前進(人民要論)
馮玉軍
道路問題關系全局、決定成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曲折,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邁向法治中國,必須堅定不移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在黨的領導下,扎根中國國情,深入推進依法治國實踐,更好地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wěn)定。
在歷史坐標中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把握事物的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質。中華民族能夠在東方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鑄就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并不是歷史的偶然。在歷史中孕育生長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中華民族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植根的文化沃土。今天,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不是要拋棄歷史傳統(tǒng)、割斷文化血脈,而是要推動中華文明發(fā)展到新的更高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5000年中華文明的制度新篇,是對中華文明治國之道的歷史傳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
從近代以來的革命歷史來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我們從貧窮落后、受欺挨打到最終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其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偉大社會革命的歷史產物和法治表達,也是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xù)展開。
再回望近70年新中國發(fā)展的歷史,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們就開啟了對社會主義法制的探索。我們黨帶領人民制定“五四憲法”,把中國人民的革命成果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發(fā)展方向以憲法的形式確定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歷史中孕育形成的,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闊步前進。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成就。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fā)展、越走越寬廣的40年。
從上述歷史坐標中觀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傳承5000年中華文明,熔鑄于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進程,是我國經濟社會長期發(fā)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
從世界方位中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從人類法治文明發(fā)展的世界圖景看,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法律制度的生成和運作模式表現出顯著區(qū)別。世界上沒有一種一成不變的法治道路可以引導所有民族實現法治現代化,法治模式也不可能定于一尊。法治形態(tài)的多樣性是法治理論的一個重要原理,也是當今世界的普遍現實。
18、19世紀,西方國家在科學技術、組織制度等方面進行大量創(chuàng)新,帶來財富的巨大增長。西方文明借此竭力證明自身的卓越,而其他文明的價值則被低估或誤讀。一些西方學者認為,西方法治現代化取得了成功經驗,西方法律制度具有天然的優(yōu)越性,是一種發(fā)達、管用的法律制度。也確實有不少發(fā)展中國家試圖復制西方國家包括法律制度在內的現代化模式,但并沒有走上興旺發(fā)達之路,國家分裂動蕩、民生凋敝的不在少數。從實踐中人們已經發(fā)現,發(fā)展中國家照搬西方制度并不能帶來社會繁榮,西方國家實現現代化是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結果,不是單純依靠其法治模式。這種西方中心主義的法治文明觀,是西方偏見編造的神話,背后隱藏著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和對其他國家資源的掠奪。
法治運行有其自身規(guī)律。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國情特點、制度形式與歷史發(fā)展道路存在差異,究竟通過哪種途徑來實現法治、法治的具體制度如何安排等,并沒有統(tǒng)一的建構模式、實現機制和評價標準。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也不可能成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從近代以來的歷史看,即使在西方,不同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盡管都是為了實現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和壟斷資本權力運轉,但還是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法治模式,在制度設計、理論支撐、運行機制等方面差別很大,甚至相互批評。比如,英國人曾批評法國在行政系統(tǒng)而不是司法系統(tǒng)內設立行政法院是偏袒行政權。
從根本來看,法治模式要與一個國家的國情相適應,是一個國家面對自身社會發(fā)展需求形成的具體制度文明。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現實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了各國不同的法治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從中國國情出發(f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的法治發(fā)展道路,中國的法治建設旨在解決自身法治實踐中的問題,從而展現出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具有自己的特征和優(yōu)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道路,是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踐中走出來的,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人民意愿,能夠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全面進步,展現出獨有的特征和優(yōu)勢,是一條發(fā)展中國家走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路。
注重對法治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和科學規(guī)劃。從制度形成過程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是強調科學合理規(guī)劃的建構型法治。西方國家的法治發(fā)展往往經歷幾十甚至幾百年的漫長歷史過程,常常是社會內部矛盾發(fā)展激化而被動調整的結果。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踐表明,我國的法治進程不是斷裂的、自發(fā)的或者漫無目的的,而是連續(xù)的、有領導的、有規(guī)劃的逐步推進的過程。以全國人大的五年立法規(guī)劃為例,其主要功能在于使立法工作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開展。進行頂層設計和科學規(guī)劃,可以保證法治建設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更好地統(tǒng)籌兼顧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各項工作。
強調發(fā)揮黨在法治建設中的領導作用。從實現方式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步推進法治的。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fā)揮著統(tǒng)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在法治建設中實現了自上而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與自下而上的基層法治創(chuàng)新相結合。這既使得各種法治改革措施容易推行、加快實現法治建設目標,又使得基層的實踐創(chuàng)新與頂層設計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向縱深發(fā)展。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tǒng)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成為國家治理的主人,通過法治方式實現當家作主,以法治形式治理國家,人民也在法治中自我管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根本遵循。
注重在實踐中漸進發(fā)展法治。從制度運行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體現了實踐理性,是強調試驗學習、先易后難的漸進型法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必然是一個長期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將法治建設的目標落到實處,需要加強對具體實施方案的系統(tǒng)研究和設計,通過試驗總結經驗、完善制度,然后再行推廣。過去40年法治的發(fā)展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通過法律的試行、暫行、區(qū)域試點等辦法抓住機遇、反復試驗、不斷學習、持續(xù)創(chuàng)新,進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過程。這個過程保證了法治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和可預期性,提升了法治建設的實際質量。
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國法治建設強調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各環(huán)節(jié),這是對治國理政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國各族人民在價值觀念上的“最大公約數”,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律規(guī)范、貫穿于法治實踐,法律才能契合全體人民道德意愿、符合社會公序良俗,才能真正為人們所信仰、所遵守,實現良法善治。
強調從古今中外吸收有益法治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博采眾長的開放型法治。習近平同志指出,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對于各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具有普遍意義。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的時代潮流,我們既傳承中華優(yōu)秀法律文化,又學習借鑒世界優(yōu)秀法治文明成果,在此基礎上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道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既面向世界又立足中國,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而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為豐富人類法治文明貢獻了中國智慧。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