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從一分鐘的足跡里,聽到了歷史的隆隆巨響,也聽到了中國拔節(jié)生長的聲音
“日新月異的中國,每一分鐘都發(fā)生巨大變化!”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和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合作,聯動各地推出《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系列微視頻,在社交媒體持續(xù)刷屏。以“一分鐘”為刻度,記錄中國各地在一分鐘時間內的變化,為理解中國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短如一分鐘,中國能發(fā)生哪些變化?黑龍江的一分鐘,對俄羅斯實現進出口20909美元,312人走進冰雪童話世界;四川的一分鐘,1281位游客到大美四川打卡,甘孜通村硬化路增加8.88米;湖北的一分鐘,有3人脫貧奔小康,12輛東風汽車下線……這一分鐘,是名山大川的中國,是生產線上的中國,是脫貧路上的中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了太多宏觀的統計、抽象的概念,通過中國一分鐘的躍動,我們得以進入一個微觀的感受單元,觸摸到中國跳動的脈搏,感受到涌動在中國大地上的蓬勃活力。
這一分鐘,連接的是改革開放40年的滄桑巨變,展示的是新時代的高歌猛進。一分鐘,西藏藏羚羊全速奔跑1.3公里,黑龍江大興安嶺人工造林50.7平方米,這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現實表達;一分鐘,河南出口價值4.8萬元的食品農產品,遼寧自貿區(qū)新增69萬元注冊資本,這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動實踐;一分鐘,77人到云南麗江踏訪茶馬古道,15人登上武漢黃鶴樓,這是人民過上更美好生活的點滴體現。人們從一分鐘的足跡里,聽到了歷史的隆隆巨響,也聽到了中國拔節(jié)生長的聲音。
中國一分鐘,展現著蘊藏于社會中的巨大活力。一分鐘忙碌的集裝箱、不斷延伸的脫貧公路、人來人往的飛機場……從這些鏡頭里,可以透過抽象的中國看見一個個具體而頑強的個體,正是每個人改變命運、過上更美好生活的愿望,匯聚成了促進中國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強大合力。改革開放40年,小崗村按下紅手印的農民,南下深圳追求夢想的青年,新時代在市場中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企業(yè)家群體,不斷激發(fā)社會的巨大活力,正是中國在挑戰(zhàn)與機遇中不斷發(fā)展壯大的關鍵。
中國一分鐘,體現了中國發(fā)展的“巨國效應”。一分鐘,從冰雪世界哈爾濱,到四季如春的昆明,從孔孟之鄉(xiāng)山東,到千湖之省湖北,中國之所以為中國,正是因為她地域廣博。每個省份、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地域特點、區(qū)位優(yōu)勢和發(fā)展特色,形成了“多元一體”的發(fā)展格局。各地既有發(fā)展的互補性、差異性,也能共同形成整體效能。中國的超大規(guī)模和巨國效應,使得自身內部具有廣闊的腹地和巨大的復雜性,具有足夠的容量來容納風險,也具有足夠的多樣性來應對外界的不確定性。面對當前的嚴峻形勢,這一分鐘展現的中國之大,正是應對風險的壓艙石。
40年再出發(fā),實現美好生活向往、實現高質量發(fā)展,我們更需要從每一分鐘做起。正如微視頻所傳遞的價值共識:“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就,源自每一分鐘的積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中國一分鐘·地方篇》還將展現更多地方的特色,“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