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在线观看免费,久久中文网中文字幕,999成人国产精品,a级日本高清免费看,wwww黃色網站,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欧美日韩高清一区

搜索

從大歷史觀看人類命運共同體

來源:求是 作者:于 沛 發(fā)布:2019-02-04 16:41:06

幻燈片 手機看 分享到

《向最忠誠的朋友報捷〈資本論〉第一卷完成》(油畫) 何孔德

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克思不再是一般地談論世界歷史及其與資本主義的關系,而是依據(jù)大量事實和材料,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剖析,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世界歷史和資本主義的形成、發(fā)展做了具體深入的闡述。正如列寧所講的,自從《資本論》問世以來,唯物主義歷史觀已經不是假設,而是科學地證明了的原理。圖為1867年8月16日深夜,馬克思看完《資本論》第一卷校樣后,懷著喜悅心情寫信告訴恩格斯的場景。

殖民掠奪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早期殖民掠奪的方式,包括奴隸貿易、攫取金銀等。到了19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殖民掠奪形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變成了資本輸出為主,殖民地國家和地區(qū)依然遭受著殘酷掠奪。圖為1888年攝于南非的反映英國殖民者開采金礦、掠奪黃金的照片。

詹姆斯·瓦特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重要人物,他制造出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在工業(yè)上得到廣泛應用,開辟了人類利用能源新時代,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上圖是仿建的瓦特工作室,下圖是瓦特制成的蒸汽機。以上皆攝于倫敦科學博物館。 新華社發(fā)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目前,人工智能加速發(fā)展,呈現(xiàn)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xié)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對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圖為2016年阿爾法圍棋(AlphaGo)與韓國棋手李世石進行圍棋人機大戰(zhàn),最終,阿爾法圍棋以4比1的總比分獲勝。有專家認為,阿爾法圍棋體現(xiàn)了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飛速進步。 EG365/視覺中國

2018年3月23日,在瑞士舉行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7屆會議。會議通過中國提出的“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決議,第一次同時把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寫入聯(lián)合國的文件。這是繼2017年3月17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載入聯(lián)合國安理會決議后,中國理念回聲再起,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已經得到廣大會員國的普遍認同。圖為會議現(xiàn)場。 新華社記者 徐金泉/攝

《天下大同》(篆刻) 劉洪洋

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重要內容,也是馬克思從這一歷史觀出發(fā),對人類歷史進程的規(guī)律性內容進行解讀的科學成果。今天,人類早已生活在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歷史”時代,即生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運相連的全球化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闡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進一步科學分析并揭示了當今世界歷史進程的新特點和新趨勢,是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fā)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

一、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

與以往唯心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根本不同,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認為,世界歷史的物質基礎是生產方式的變革,它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fā)展和與此相關的世界交往的普遍發(fā)展為前提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就是由原始封閉的民族歷史向廣闊的世界歷史的轉變,這個轉變的過程就是人類不斷打破地域的限制和克服各種局限而獲得完全解放的過程,是世界各民族互相依存并走向統(tǒng)一的過程;資本主義的“世界歷史性存在”形式只是為人的徹底解放準備了前提條件,而不會使人獲得徹底解放,只有在共產主義條件下,才能克服資本主義世界歷史的局限性,真正實現(xiàn)人的解放;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大致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的、等級的所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和“生產資料公有制”(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世界歷史的本質是走向共產主義。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經過了一個長期艱辛的探索過程。他先后做了7個編年史摘錄,撰寫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等歷史著作,而直接闡釋世界歷史理論的則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共產黨宣言》?!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對“世界歷史”的涵義作了明確界定:“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tài)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薄豆伯a黨宣言》運用唯物史觀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闡述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豆伯a黨宣言》的發(fā)表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形成的重要標志,之后馬克思不斷對其進行補充和完善,比如《資本論》就進一步闡釋了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晚年還留下了兩部研究歷史的筆記:一是《歷史學筆記》,主要是對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7世紀歐洲的歷史作了批判性評述,其主要關注點是:封建制度瓦解,資本主義發(fā)展時期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起源,資產階級為確立自己的統(tǒng)治所進行的斗爭,與這一時期歐洲歷史有關聯(lián)的一些亞洲和非洲國家的歷史。二是《古代社會史筆記》,對公元前1世紀之前歐洲歷史的主要內容作了詳細的研究性摘錄。從馬克思的這兩部歷史學筆記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從“社會結構理論”、“社會形態(tài)劃分理論”、“社會轉化理論”等方面,完善了歷史唯物主義學說;如何對政治經濟學的一些論斷進行了修正;如何豐富和發(fā)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括無產階級革命同盟軍、東方革命與西方革命的關系等。

歷史和現(xiàn)實日益證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科學價值。在原始社會,人類歷史處于封閉狀態(tài)。大約自公元前4300年,首先在西亞的兩河流域,開始了氏族制向階級社會和文明時代的過渡。奴隸社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制國家的經濟社會制度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決定了這些國家的生存環(huán)境及彼此之間的“封閉狀態(tài)”。在古希臘,公元前8至公元前6世紀曾經出現(xiàn)了“海外大移民”運動。但是,從“世界歷史”的視角來看,這并沒有改變當時人類歷史的“封閉狀態(tài)”。在封建社會,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活動范圍和交往聯(lián)系雖然明顯擴大了,但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會的基礎,其本質是封建主對大部分土地的占有和對勞動者的不完全占有。因此,封建經濟仍然是一種自然經濟,這就決定了人類在封建社會的歷史行程,仍然沒有從民族性、地方性的歷史轉向普遍性、世界性的歷史。

馬克思說:“雖然在14和15世紀,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睆倪@時到18世紀中葉英國工業(yè)革命,是封建制度瓦解、資本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發(fā)展的時期。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各個民族之間開始有了交往,并逐漸成為經常性的交往。荷蘭在16世紀末,英國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18世紀末,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在19世紀中葉,先后爆發(fā)了資產階級革命,封建主義生產方式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這在更廣范圍內,推動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

在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科學分析了資本主義這一世界歷史現(xiàn)象,指出這只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個階段,它的產生、發(fā)展和消亡是一個必然歷史過程。在人類歷史進程中,資本主義把人從封建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這是一個進步。但是,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xiàn)在卻對準資產階級自己了”,“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xiàn)代的工人,即無產者”,“隨著大工業(yè)的發(fā)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蓖瑫r,馬克思以世界歷史的眼光深刻批判了殖民地制度:“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xiāng)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它在故鄉(xiāng)還裝出一副體面的樣子,而在殖民地它就絲毫不加掩飾了。”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形成,既是對現(xiàn)實社會的反映,也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繼承和發(fā)展。其中,黑格爾哲學就是重要的理論來源之一。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和《歷史哲學》中,第一次系統(tǒng)闡發(fā)了他的世界歷史思想。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地運動、變化、轉變和發(fā)展中,并試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但是,他從“絕對精神”、“世界精神”或“自我意識”出發(fā),把人類歷史理解成神的理性的實現(xiàn),把實踐活動中的人類歷史變成了神秘的、抽象的歷史。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主題,是通過對資本主義開創(chuàng)的世界歷史的科學分析,論述實現(xiàn)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因此,馬克思雖然從黑格爾的哲學出發(fā),但無論在邏輯起點上,還是在價值取向上,都根本超越了它。

二、從歷史到世界歷史:生產力革命和交往革命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認為,世界歷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歷史的歷史是結果,而其形成的根源、前提和動因,首先是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必然引起廣泛的社會分工,這種分工又會擴大商品交換,商品交換擴展到世界范圍又形成了世界市場,世界市場則加快了各個國家和民族連為一體,形成世界歷史。

歷史成為世界歷史,交往也隨之改變,逐漸變成世界性的交往。馬克思的交往理論,是馬克思的社會發(fā)展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交往是人的社會存在形式,有利于促進人的世界歷史性的發(fā)展,而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直接制約著交往的水平。在人類歷史進程中,不難看到這樣一種規(guī)律性的現(xiàn)象:孤立、封閉、隔絕,總是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水平聯(lián)系在一起,反之也如此,即交流、交往、開放,往往是和先進的社會生產力水平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種客觀存在的辯證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言,“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馬克思指出,世界歷史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現(xiàn)實的物質生產,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fā)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在這一過程中,作為“交往主體”的人的素質也在適應世界歷史中全面提高。在一定意義上說, 世界歷史的形成,就是在生產力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現(xiàn)代社會交往不斷擴大的過程。正是在不斷交往中,人類歷史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地域性走向全球性,共產主義理想也從一國走向多國,將人類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生產力和交往關系的發(fā)展,開始突破民族的地域性局限,亦即歷史最初向世界歷史轉變,大體始于16世紀。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和發(fā)展,新興資產階級對海外商貿利益的追逐日益加劇,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促成了新航路開辟,擴大了世界交往,引起了狂熱的殖民擴張和商業(yè)革命,直接加速了世界歷史的形成。馬克思指出:“冒險者的遠征,殖民地的開拓,首先是當時市場已經可能擴大為而且日益擴大為世界市場,——所有這一切產生了歷史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資本主義為建立和擴大世界市場,就必須消滅各個國家和民族彼此孤立隔絕的狀態(tài)。那些地域的和人為設置的種種障礙,都被資本的膨脹和擴張所沖破,資本主義為自身的發(fā)展獲得了更多更大的空間,各個民族的歷史越來越成為世界性的歷史。隨著歷史轉向世界歷史,人自身也同時從地域性的封閉條件下的個人,轉變?yōu)槭澜鐨v史性的個人。

一般認為,近代以來,人類歷史上因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發(fā)生了數(shù)次改變世界的生產力革命。第一次生產力革命,即人們常說的工業(yè)革命。分工、水力特別是蒸汽力的利用、機器裝置的應用,這就是從18世紀中葉起工業(yè)用來搖撼舊世界的三個偉大杠桿。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工商業(yè)逐漸取代農業(yè)成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在生產力發(fā)展推動下,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條件下,交往形式、交往關系由最初“個人彼此之間”的關系發(fā)展為地區(qū)之間、民族之間或國家之間的關系。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生產力革命,即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的電工技術革命。恩格斯指出,電的利用將為我們開辟一條道路,生產力將因此得到大發(fā)展,以至于越來越不再需要資產階級的管理了。這次生產力革命,把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推進到電氣時代。到了20世紀初,各種電氣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引起了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革命性變化。電工技術革命不僅帶動了一個由電力、電器、化學、石油、汽車工業(yè)所組成的新工業(yè)群的出現(xiàn),也使經過新技術改造的鋼鐵、造船、采礦等舊工業(yè)部門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并得到快速發(fā)展。重工業(yè)成為資本主義各國工業(yè)的主導。隨著大生產的展開,企業(yè)管理模式也發(fā)生了重大變革,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大大加強,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資本輸出成為資本主義向全球擴張的主要經濟手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在交往層面,電報、電話、汽車、內燃機等新技術新發(fā)明引起交通運輸革命和通訊手段的變革,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使得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世界更加成為一個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整體。資本主義列強爭奪市場和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糧食和原料的生產越來越集中在發(fā)展相對滯后的亞非拉國家,工業(yè)生產則集中在帝國主義列強,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

第三次生產力革命,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以原子能、空間技術和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新科技革命浪潮。與以往相比,第三次生產力革命表現(xiàn)出的新特點是:科學技術新成果的高速增長;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的周期越來越短,高科技群體化、產業(yè)化;科學與技術兩者間的結合、轉化加快,科技自身的發(fā)展速度加快;新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術能力,對人類社會產生空前巨大的影響。生產力革命的發(fā)展促使超越國界的市場體系、金融體系和生產體系的形成,使世界現(xiàn)代歷史的發(fā)展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

當前,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德裔學者施瓦布也稱之為“第四次工業(yè)革命”。這次新工業(yè)革命,是以指數(shù)級而非線性速度展開,必將帶來人類生產方式、經濟形態(tài)、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縮短世界的時空,拉近各個國家、民族的距離。被納入世界歷史潮流之中的各個民族和國家都成為世界有機整體的組成部分,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大事件都具有“世界歷史性的前提”,是世界綜合因素和國內因素相互聯(lián)系和作用的產物。

三、從“世界歷史”視域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馬克思在19世紀作出的世界歷史預言如今變?yōu)楝F(xiàn)實,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律已經并正在被人類的實踐所證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衰落、蘇美崛起,一些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新中國的成立,極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民族解放運動興起,一大批亞非拉國家獲得獨立,并活躍在世界政治舞臺上。正是基于這樣的事實,英國學者G·巴勒克拉夫在其文集《處于變動世界中的歷史學》中,最先明確提出全球史和全球史觀。他認為:西方史學需要“重新定向”,史學家應該從歐洲和西方跳出,將視線投射到所有的地區(qū)和時代。美國學者L·S·斯塔夫里阿諾斯撰寫了享有全球史代表作之譽的《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他的觀點和G·巴勒克拉夫一致,即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史成為必需,新世界需要新史學。他認為,每個時代都要書寫它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書寫得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

歷史行進到現(xiàn)在,人類社會正處在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fā)展,全世界愈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是世界歷史發(fā)展的新階段。經濟發(fā)展帶來的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圍內的社會關系被強化,相距遙遠的地域相互聯(lián)系,人類的交往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形成了相互依存、彼此依賴的新型關系。進言之,當今世界的全球化進一步確證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真理性。

然而,一些西方學者卻對全球化和全球史作出錯誤解讀。他們認為,全球化和全球史的最終指向是“經濟和政治的自由主義的最后勝利”,即資本主義的一統(tǒng)天下。這只是一廂情愿罷了!經濟全球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空間,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有所緩解,但這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一基本矛盾。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資產階級在歷史上也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其本質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剝削制度,它必然走向滅亡。自然,“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xiàn)的”。如果說資本主義是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起點,那么,共產主義則是真正的全球化的歷史歸宿,即人類進入大同世界。共產主義的前提是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是人類社會普遍的密切的聯(lián)系和交往。經濟全球化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創(chuàng)造著重要的物質條件,新的生產方式和交往方式在全球擴展,必將突破資本主義的界限,使全人類獲得解放。

當前,世界發(fā)展面臨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世界經濟長期低迷,發(fā)展鴻溝日益突出,地區(qū)沖突頻繁發(fā)生,恐怖主義、難民潮等全球性挑戰(zhàn)此起彼伏,各種社會政治思潮交鋒激蕩。世界怎么了,人類怎么辦?國際社會對未來發(fā)展方向感到迷茫彷徨。與此同時,以西方占主導、以西方價值觀為主要取向的國際格局已難以為繼,西方的治理理念、體系和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時代潮流,各種弊端積重難返。國際社會呼喚新的全球治理理念,需要構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開辟人類更加美好的發(fā)展前景。

從我國自身的發(fā)展歷程看,近代以來我國同世界的關系經歷了3個階段:一是從閉關鎖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階段,先是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隔絕于世界市場和工業(yè)化大潮,接著在鴉片戰(zhàn)爭及以后的數(shù)次列強侵略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屢敗,成為積貧積弱的國家;二是“一邊倒”和封閉半封閉階段,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在向蘇聯(lián)“一邊倒”和被封鎖、相對封閉環(huán)境中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之路;三是全方位對外開放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充分運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實現(xiàn)了中國同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革。實踐告訴我們,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深刻指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tǒng)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fā)展歷史規(guī)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闭窃谏羁贪盐諝v史與現(xiàn)實辯證關系、洞察中國和世界發(fā)展潮流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人類發(fā)展和世界前途,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這個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并在不同場合對其進行闡釋,形成了科學完整、內涵豐富、意義深遠的思想體系。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fā)表演講,鄭重向世界傳遞對人類文明走向的中國判斷:“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xiàn)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015年9月,在聯(lián)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論述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內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互惠的發(fā)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fā)展的生態(tài)體系。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符合現(xiàn)階段世界發(fā)展狀況,是從當代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發(fā)展的具體實際出發(fā)提出的科學理念,深刻回答了“人類社會向何處去”這一時代之問,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發(fā)展,既與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一脈相承,又是偉大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在傳承以往世界歷史理念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的和平外交理念。它超越了“西方中心論”的狹隘性和“民族—國家”的擴張性,集中關注人類整體命運和世界和平,致力于建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超越了均勢和霸權兩種國際秩序觀,形成了一種新型國際秩序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本質就是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思想,是一種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和道路創(chuàng)新,是對當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治理上的超越??梢哉f,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承載了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思考,是對全球治理的現(xiàn)實回應,也是我國在新時代基于經濟全球化、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構建等提出的“中國方案”。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漫長的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告訴人們,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各民族多元文明相互交融、互相促動的發(fā)展過程,是使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過程。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的歐洲仿效拜占庭帝國。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使得這些文化在自身的發(fā)展中不斷地汲取營養(yǎng),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續(xù)下去。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包括各種社會形態(tài)和文明形態(tài)的“總體”,這個“總體”并不否認各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是尋求最優(yōu)途徑解決這些沖突和矛盾。200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公約》提出,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特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對其加以珍愛和維護。人類文明多姿多彩,百花芬芳。每一種文明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不同文明應該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尊重文明的多樣性,最重要的是順應時代潮流,尊重各國對于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的選擇,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不斷邁進,讓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陽光普照世界。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解放理論的體現(xiàn),指明了人類未來奮斗的目標和方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未來實現(xiàn)“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的必經階段。共產主義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遙遠并不等于渺茫,它的因素就存在于歷史和現(xiàn)實之中。作為制度,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已成現(xiàn)實。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雖然遭遇嚴重挫折,但仍然表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昂首邁進新時代,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已經顯示出社會主義的旺盛生命力和光明前景,重鑄了世界人民對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信心。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參與。應該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識,共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業(yè),努力建設一個遠離恐懼、普遍安全的世界;一個遠離貧困、共同繁榮的世界;一個遠離封閉、開放包容的世界;一個山清水秀、清潔美麗的世界。我們不僅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且一定會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世界夢!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xù)證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是科學真理!

責任編輯:姬彩紅
輕觸這里,加載下一頁
數(shù)據(jù)加載失敗,請確保在www.tech999999.com域名使用側邊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