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電影里總有主角們早上起床后洗澡的情節(jié),這不僅和歐美的生活很配,也符合他們的體質(zhì)。但如果用中醫(yī)的理論來衡量的話,中國人就不太適合,雖然各朝各代的中醫(yī)典籍中,沒明確說出不要晨起洗澡,但陽氣的盛衰卻早就點明了:《黃帝內(nèi)經(jīng)》有言:“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所謂“平旦”,就是太陽出現(xiàn)在地平線的時候。這時,正是人體的“陽氣”初生之時,因為初生所以相對弱,也正是需要引導和抒發(fā)的時候,而早上洗澡,清潔是一個目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醒神,洗澡之后人會清醒,變得振奮很多,可以很快進入工作甚至拼殺狀態(tài)。但這并非中醫(yī)提倡的,因為這種驟然的清醒,對剛剛復蘇的陽氣是種粗暴的干涉。
這個時候該做什么?《黃帝內(nèi)經(jīng)》有言:“披發(fā)緩行,廣步于庭”,意思是披散著頭發(fā),在庭院里漫漫散步,為的就是不驚擾正在慢慢蓄積的陽氣,可見古人對身體的陽氣是很在意珍惜,甚至要輕拿輕放的。
其實,不光是早上洗澡不提倡,中國傳統(tǒng)也有“頻繁洗澡會傷陽氣”的講究,這是有道理的。因為以前的保溫條件不好,洗澡之后不可能待在恒溫的環(huán)境中,多多少少有受涼的問題,而受涼是對陽氣最大的克伐,我們的先人或者說以前的中醫(yī),是從避免受涼的角度限制洗澡的,包括“坐月子”,這樣的講究更多、更嚴,同樣是因為不能保溫怕受涼,因為洗澡是最好的降溫方式。
如果不是發(fā)燒,每天來一場如此的降溫,無異于傷陽氣。因為人體各個器官,每時每刻拼命不間斷地工作的第一個目的,就是產(chǎn)生能量,保證正常的體溫,如果不斷地因為外界原因把體溫降低,這個產(chǎn)能的負擔就要加大,身體各個部分的功能就要因此加班加點,而這,則是傷陽氣的更深層含義,因為中醫(yī)說的陽氣類似于身體各部位功能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