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一處路邊停車點,車輛停在一塊八達通刷卡繳費智能牌旁(2015年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李鵬攝
新華社香港6月17日電(管沁雨)在香港,有人跟你說“嘟卡”,那是讓你拍八達通卡付款。在自動飲料售賣機前,有人說“嘟包嘢飲”,意思是用八達通卡買飲料。因與拍卡交易時發(fā)出的聲音類似,很多香港人直接用“嘟”代指八達通。
1997年9月1日,八達通面世。這張集交通、餐飲、購物、門禁等功能于一體的卡片,幾乎能讓香港人只帶一張卡,便可完成日常消費。今年,與香港回歸20周年一起,八達通也即將迎來它的20周年。
20年來,八達通的樣式變了,使用范圍廣了,近幾年還面對電子支付的競爭。這張被稱作香港人第二張身份證的卡片,在一次次“嘟”聲之中,一直記錄著這座城市生活的點點滴滴。
香港人“人手一張” 外地客“收藏一張”
坐一次天星小輪,感受維多利亞港的風景,或是乘坐巴士,上太平山頂俯瞰這座城市,都是來到香港必不可少的行程。行前購買一張八達通,是一定要做的。
今年五一假期到香港旅游的小何來之前在網上把手機卡、迪士尼門票還有海洋公園門票全部買齊,唯獨沒有買八達通卡。她說,八達通不用網上買,進了羅湖站直接買一張,特別方便?!白叩臅r候我也沒退,留一張當做紀念?!毙『握f,在香港玩的幾天,既有八達通,又能刷銀聯(lián),省去了現(xiàn)金找零的麻煩。
根據(jù)八達通官網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6年9月,市面上流通逾3200萬張八達通卡,日交易額超過1.8億港元。
八達通的名字誕生于1996年。當時,在一場命名比賽之后,時任香港地鐵公司主席的蘇澤光選出了冠軍作品——“八達通”,寓意“四通八達”,代表一卡在手,八方通行。其英文名“Octopus”意為八爪魚,即指八達通就像八爪魚伸向各處的觸手一樣,應用于不同種類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