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會戰(zhàn)
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協(xié)助陸軍參加常德會戰(zhàn)。
那次是9架轟炸機編成3個人字形,兩邊各有八架驅(qū)逐機作掩護。炸彈艙內(nèi)掛有大捆的殺傷彈,轟炸目標是常德北郊的日軍。我飛的高度是1000多公尺,看不到日軍的散兵、馬匹和微弱的高射炮煙,但只見有些日機背著陽光迎面飛來,初看只是遠方有一朵白銀花,轉(zhuǎn)眼就看到一架“零式”戰(zhàn)斗機沖著機頭射擊。旋見日機又在機頭左側(cè)拉升,機翼下兩個“紅膏藥”襯著銀白色機翼甚為明顯。我還沒看清它怎樣轉(zhuǎn)過來作第二次攻擊,就聽到自己飛機炮塔上的大口徑雙管槍槍聲大作,日機隨之被我射手擊落。由于“B-25”轟炸機俯沖時速度可達到400多公里,所以日機不易做兩次攻擊。
上午炸過日軍后,降落衡陽機場加油、掛彈,下午再戰(zhàn)。可是下午總看不見日機來對抗。可見日本空軍當時已無橫行中國的本錢了。
衡陽是當時的重要前進基地,我們每天有20多架飛機活動,還有原駐站的十幾架飛機,但機場停機坪極為擁擠。最要命的是:為搶時間,轟炸機要編隊起飛,而跑道才三四十米寬,給編隊起飛造成極大的困難。我機正駕駛是美空軍丹尼士中尉,在編隊起飛時,就曾吃到長機的尾巴風,以致飛機失去升力,一下右翼歪著要擦地,一下又左翼歪著。正在危急之時,丹尼士左轉(zhuǎn)駕駛盤,想抬起右機翼,一下又右轉(zhuǎn)駕駛盤,又蹬舵,如此左扳右扳,幾下子甩丟了飛行帽,只見他頭上大汗直流,直到長機離地,很快拉長了距離,我機才起飛成功。
俯瞰湘江西岸一片墳地,我突然意識到:未在廣東家鄉(xiāng)送命,未在常德前線送命,卻險些在自己機場送了命!而丹尼士也因此不體面地離隊回國了。
水面上的戰(zhàn)斗
“常德會戰(zhàn)”很快結(jié)束,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漢口、廣州兩大日本空軍基地。對漢口方面,因無全殲日機的時機,所以只是采取單機車輪戰(zhàn)夜襲。對廣州方面,明攻和偷襲都沒有取得成功。我們曾轟炸、掃射廣州天河機場和白云機場日機,也不放松空襲香港啟德機場和紅碪船塢,以及雙機巡邏南海、攻擊日軍船只,而且多次得手。
這時在印度改裝的第一轟炸中隊和第五驅(qū)逐大隊也回國了,多了12架轟炸機和20多架“P-40”驅(qū)逐機。兵力增強后,就編隊到長江一帶作戰(zhàn),并派零星飛機攻擊江上日軍船艇。美空軍有些改裝了的新式戰(zhàn)斗機“P-51”也投入了戰(zhàn)斗。
不過,空戰(zhàn)還是激烈的。當時廣州日機就曾擊落了一架美空軍戰(zhàn)斗機。轟炸九龍紅碪船塢時,只見滿天都是高射炮黑煙,我們投彈后右轉(zhuǎn)俯沖脫離,經(jīng)中山縣附近返航桂林。
南海雙機巡邏不外是封鎖日本到南洋的交通線。對日艇施行低空轟炸掃射,曾炸沉不少船只。戰(zhàn)斗中我機雖未被擊落,但我中隊美籍副中隊長(忘其名)和美情報官以及機組的中國人員卻撞山犧牲。
1944年上半年,我中隊在長江上空單機巡邏中,曾被日機擊落兩架,擊傷一架。這一架完全是中國機組,正駕駛為上海人張某,他在長江低空攻擊日軍,被擊中后迫降安徽無為縣,僅射擊士一人受傷未死,經(jīng)新四軍醫(yī)治并送返桂林。
(作者梁深 在抗戰(zhàn)期間任國民政府空軍第一大隊第二中隊飛虎隊隊員。文章選自全國政協(xié)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輯的《親歷者說——中國抗戰(zhàn)編年紀事》,文章刊用時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