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戰(zhàn)場”的老兵
——記“獨臂英雄”、新四軍老戰(zhàn)士吳成
■楊 然
吳成在“吳成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宣講革命傳統(tǒng)。李永有攝
戰(zhàn)爭年代,他浴血疆場,成為“獨臂英雄”;和平年代,他把宣講革命傳統(tǒng)作為“主攻方向”,69年如一日。8000多場教育報告、500余萬人次的聆聽,見證了這位老兵的赤膽忠心。
他,就是永不下“戰(zhàn)場”的新四軍老戰(zhàn)士吳成。
“人可以殘廢,但精神不能殘廢”
吳成,1929年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的一個貧苦家庭,8歲時父母相繼離世。他1942年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民兵組織,1944年正式加入新四軍,1945年光榮入黨。1946年7月,在蘇中戰(zhàn)役中,他不幸負傷,右下臂截肢。1950年春,吳成被分配到當時的蘇北榮軍療養(yǎng)所任文化干事,負責宣傳教育和文化學習。
“是躺在功勞簿上等著老去,還是為黨和國家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吳成毅然選擇了后者,“人可以殘廢,但精神不能殘廢。我要振作起來,把戰(zhàn)斗的陣地從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轉移到革命傳統(tǒng)的宣講上。”
剛定下“主攻方向”,吳成就接到了揚州市城北中心小學聘請他當校外輔導員的邀請,他欣然接受。
20世紀60年代初,到外地作報告往往要徒步幾十里地,吳成總是起早摸黑,自備干糧。斷臂留下的神經瘤后遺癥必須靠止痛片止痛,遇到濕冷天氣,更是疼得厲害,但吳成從未因此耽誤過一節(jié)課。
從1952年3月,吳成第一次登上揚州市城北中心小學的講臺,到陸續(xù)擔任揚州和無錫等地80多所大中小學校的校外輔導員,他的革命傳統(tǒng)宣講之路一走就是69年。
69年紅色耕耘路,從揚州、無錫、滬寧沿線,一直講到首都北京、革命圣地延安、革命搖籃井岡山、革命老區(qū)大別山……
從當年的“吳叔叔”“吳伯伯”,到現(xiàn)在的“吳爺爺”,變化的是稱謂,不變的是他的初心使命。
“我要講到心臟停止跳動那一天”
吳成講革命傳統(tǒng)有三大特點:一是不帶講稿,二是站著宣講,三是不取分文報酬。一年隆冬,吳成到江南大學作報告,考慮到他的年齡和身體,學校提出用汽車接送,但被他婉言謝絕。在寒風中步行了20多分鐘后,吳成準時來到會場,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每次作報告,吳成還注重與孩子們互動,在一言一行中培養(yǎng)孩子們愛黨愛國的堅定信念。一次,有18個孩子來聽吳成講革命傳統(tǒng),聽到激動處,孩子們紛紛把自己的紅領巾系在了他的脖子上。摸著脖子上的紅領巾,看著孩子們一張張可愛的臉龐,淚水模糊了吳成的雙眼。
“我的聽眾中,大多數(shù)都是中小學生,也有勞教所的失足青少年。在我眼里,他們同樣是國家的未來?!?989年,光榮離休的吳成把革命傳統(tǒng)教育擴展到少管所、戒毒所、收教所和監(jiān)獄,走上了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幫教之路。
1996年1月,吳成結識他的第一個幫教對象——即將大學畢業(yè)、因犯罪被判死緩的小楊。在他的鼓勵下,小楊立功減刑,服刑15年后出獄。“他就是我的再生父親!”如今的小楊,已是一家洗滌公司負責人。這些年,吳成幫助上千名失足青少年步入正途。
69載風霜雨雪,69載矢志不渝。吳成先后獲得“中國好人”“全國最美‘五老’”“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江蘇省模范退役軍人”等多項榮譽。
歲月不居,時光如流。已92歲高齡的吳成表示,“我是戰(zhàn)爭幸存者,我活一天,就要把歷史講給孩子們聽,一直講到心臟停止跳動那一天?!?/p>
“就是要讓更多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曾經與吳成同住榮軍醫(yī)院的劉君湘,解放前曾長期從事地下情報工作,是一位傳奇女英雄。1947年被捕入獄后,她歷經嚴刑拷打和殘酷折磨,全身致殘,精神失常。此后,她經受了30多年的傷病折磨和默默無聞的歲月,于1979年5月13日溘然辭世。
“劉君湘是位無名英雄,一定要把她的事跡告訴孩子們,讓他們知道今天的好日子來之不易?!?993年,吳成帶頭捐款1萬多元,在居委會的幫助下,為這位已故女英雄建起了一座紀念亭。
2003年,吳成拿出全部積蓄4萬元,在自家40平方米的閣樓上建起了“家庭革命傳統(tǒng)教育室”。他說,“我以幸存者的名義建這個教育室,就是要讓更多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走進教育室,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一本本手抄的史冊,讓參觀者受到心靈震撼與精神洗禮。10多年的時間里,小小閣樓接待參觀者近萬人。
2014年9月,在無錫市濱湖區(qū)政府、江蘇省榮軍醫(yī)院的支持下,教育室搬到了榮軍醫(yī)院家屬宿舍的老干部活動室,并更名為“吳成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新基地250平方米,內設宣講室、陳列室、榮譽室、傳統(tǒng)室和傳承室5個區(qū)域,收藏歷史文物20余件、照片資料500多張、革命史料近千冊,以及吳成義務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60多年來收到的學生書信4000多封,還有他親自采集的嘉興南湖水、井岡山的紅土、延安的小米……
歲月無言,忠誠永恒。當年那位帥氣的士兵,如今已是步履蹣跚的鮐背老人。雖然他的語言表達已不如以往清晰,但“一生只為傳火炬”的忠誠信念,依舊在他的心中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