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矍鑠、思維清晰、記憶力驚人,這是93歲的黃旭華老人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作為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在技術缺乏和人才匱乏的情況下,攻堅克難,潛心研制出核潛艇核心技術。
直至今日,黃旭華與核潛艇的不解之緣還在延續(xù)。這位9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每天8點半走到辦公室,整理幾十年工作中積累下的幾堆1米多高的資料,希望把它們留給年輕一代。近日,黃旭華向記者講述了當時那一窮二白卻激情燃燒的歲月。
與核潛艇結下不解之緣
黃旭華原本的志向是和父母一樣學醫(yī)。1944年夏,日軍攻占長沙,西南大撤退開始。他徒步走了幾天的山路趕往已經(jīng)搬遷到重慶的學校,一路都有日軍戰(zhàn)機的轟炸,有時要在山洞里躲整整一天……
當時黃旭華心里很憤怒:“一個沒有國防的國家,連一張安靜的書桌都放不下,我不學醫(yī)了,我要去學航空學造軍艦?!敝?,他就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
1958年,國防科委組建,黃旭華等人組成了研制導彈核潛艇的29人的小隊伍,平均年齡不到30歲。
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中國,沒有一個人真正懂得核潛艇,也沒有任何參考資料。1959年10月,赫魯曉夫訪華時傲慢地說:“核潛艇技術復雜,價格昂貴,你們搞不了!”此后不久,毛澤東說出了讓黃旭華那一代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的話:“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黃旭華知道,自己跟核潛艇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一輩子非要把核潛艇搞出來不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