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盼它來
——原來美軍也有鬧心事
推動海上基地船橫空出世的動力,源自美國海軍的現實“煩惱”。
美國雖然是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擁有遍布世界中樞地區(qū)的“基地網”,但在現實運作中,美軍依然發(fā)現了很多問題。
首先,海外軍事基地雖然設施完備,但無法移動,只能負責一個區(qū)域的作戰(zhàn)保障,每年用于基地維護升級和付給相關國家的使用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此外,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美國雖然在世界橫沖直撞,但使用海外基地還得看所在國的臉色。一旦兩國關系有個風吹草動,美軍也得卷鋪蓋走人。在菲律賓、吉爾吉斯斯坦就曾發(fā)生過類似事件,不僅折了面子,還嚴重削弱美軍在當地的軍事能力。
還有,所謂的美國“盟友”,有的其實也是“兩面三刀”,平時對美國鞍前馬后,可到了關鍵時刻,也會掉鏈子。例如伊拉克戰(zhàn)爭期間,因為土耳其拒絕開放本國港口和基地,美軍不得不通過蘇伊士運河,繞過阿拉伯半島才把第四機步師的重型裝備運到科威特,貽誤了戰(zhàn)機。
這些“痛點”讓美軍愈發(fā)感到,有必要打造一種自己掌控的海上移動保障平臺。
為此,美軍曾經腦洞大開地提出了“聯合機動近?;亍?JMOB)的設想。不過,因為這個設想中的浮島式基地體積太大、航速太慢、缺少防護能力等原因,最終流產。
但美軍追逐海上基地的夢想并未泯滅。美國海軍還曾使用大型艦艇做過類似的嘗試。1994年,他們把“艾森豪威爾”號航母的艦載機清空,改為特種部隊的海上大本營,扮演了一把海上基地船的角色。兩棲船塢登陸艦“龐斯”號在即將退役之際被改裝為海上基地船,并部署在波斯灣地區(qū),發(fā)揮了幾年余熱。
不過,臨時“客串”的兩型艦艇畢竟是半路出家,使用起來多有不便。為此,經過多年論證,“海上碼頭”建設也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專門建造的海上基地船首艦“蒙特福特角”號2013年5月終于入列成軍。今年8月,隨著三號艦“路易斯·B·普勒”號正式開始首次作戰(zhàn)部署,意味著“海上移動基地”目前已初步具備實戰(zhàn)能力。
美國海軍新型海上基地船及其搭載人員裝備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