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問我:“新兵入營兩個多星期了,新兵的母親如何才能克制內心強烈的思念?”我沉思了許久,鄭重地對朋友說:“沒有任何辦法,母愛是無法克制的,只有深深的同情和理解!”
記得二十年前,我從地方高中剛剛考入軍校的時候,與家人聯(lián)系除了寫信就是借用鄰居家的電話。鄰居家是做生意的,雖然熱情招呼,但是多有不便。那時候,程控電話還是奢侈品,可是我離開不到三個月,母親就不顧全家的反對,花了5千塊錢裝了一部,就為聽聽我的聲音。后來,許多人告訴我,母親常對人說,兒子在身邊的時候沒有什么感覺,有時還嫌煩。但是離開了就像心一下子被抽空了……去年,一個朋友的兒子考上了南京某重點高校的國防生。小伙子身高一米八六,體重有兩百二十多斤,入學之后軍事訓練多個課目不及格。孩子的情緒從天之驕子的云端,兩周之內就跌入自暴自棄的深淵。深夜給父母親打電話,想退學。夫妻倆一夜沒睡,凌晨出發(fā)趕到學校,正值學校出早操,學生們進行體能訓練。夫妻倆躲在大樹后,悄悄地望著操場上一群陽光的大男孩跑過。他們的兒子,卻被遠遠地甩在后面。看著步履踉蹌、氣喘吁吁的孤獨身影,母親的心碎了……但是,平時柔弱的母親卻堅強地保持著理智,只讓父親上前做兒子的工作。兒子問:“媽媽呢?”父親說:“媽媽沒來,她相信自己的兒子能夠堅持下來,不會讓她失望……”兒子默默地點點頭,轉身繼續(xù)訓練……一年后,兒子成功減肥近40公斤,各項成績優(yōu)秀。第一個暑假實習歸來,開心地對媽媽說:“多虧媽媽當初沒來看我,否則我可能會失控當逃兵了!媽媽,我沒讓你失望。”看著如今高大健壯更加帥氣的兒子,聽著親朋好友的稱贊。母親默默無語,只有淚流兩行……母親永遠是最偉大的,深沉的母愛承載著人類的希望和未來。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承。岳母刺字,針扎在兒子背上,血卻滴在娘的心頭。但是,一代人有一代的責任。雛鷹只有離開母親的懷抱,才能自由翱翔于藍天,尋找屬于自己的新天地。
新兵與同期離家的大學新生、剛剛外出謀生的打工仔一樣,都是第一次遠離父母親人。不同的是,新兵面臨的是同齡人更多的刻苦磨煉。因為新兵連里,行走坐臥都要從頭學起、吃喝拉撒都是訓練課目、穿衣戴帽都有嚴格規(guī)定、待人接物都有正規(guī)要求,所以孩子的一舉一動更讓母親揪心不已。正因為吃更多苦,所以必然收獲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歌中唱的一樣,“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十五年前,我還是新兵排長,帶新兵的第一堂政治課就是教全排新兵寫家書!一個福建的新同志寫著寫著放聲大哭,從來沒有想過父母親的不易,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的責任,從來沒有明白自己對家國的擔當。當了幾天兵,該想的都想起來了,該重塑的也可以塑造了。還記得,一個上海的新兵母親春節(jié)來隊,按照連隊傳統(tǒng),炊事班加了幾個菜讓新同志端著走進排房,連隊干部陪家長一起進餐??粗郧傻膬鹤优芮芭芎?,給父母拿碗遞筷,母親突然大哭,“說我給兒子做了十八年的飯,今天終于吃上了兒子給我的飯”,溫暖而感人的場面永遠難忘。當代中國社會,獨生子女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走到社會的前臺。歷史責任、家國擔當,絕不會因一枝獨秀而有任何減輕。溫室中的花朵終會經(jīng)歷狂風驟雨和嚴寒酷暑的考驗,才能長成參天大樹。而軍旅生涯,恰恰能夠彌補“六一兒童”在當代中國家庭教育中的先天不足。因為遠離父母,正是獨立人格形成的第一步;軍營嚴格的訓練,不僅能夠強健體魄,更能彌補過度呵護造成的內心柔弱;部隊火熱的集體生活,恰恰是孤單童年的完善補充;規(guī)律甚至是枯燥的磨練,正是青年人克服自我為中心好高騖遠的苦口良藥;積極正面的思想教育和引導,更是年青人度過叛逆期,形成健康、健全人格的理想課堂。新兵母親的思念無法克制,新兵母親的眼淚更加珍貴,因為那是一種深沉的愛……
但是,新兵的母親們盡管放心,在您的深情目光中,好孩子當兵走,在部隊是個好兵;回家后,肯定是好兒子、好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