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血管與機器的“生命通路”——記長征醫(yī)院血透中心護理組
不要對我說“你青春的花朵凋謝得太早了”/不要對我說“你生命的火花就要熄滅了”/我們的生命在此得到延續(xù)/我們不寂寞、不悲愁……
耄耋之年的李怡寧教授,罹患尿毒癥18載?;疾≈跬纯嗖豢埃挥X生命或將走向盡頭;然而不曾想到,在長征醫(yī)院血透中心護理組悉心照料下,她順利度過漫漫18年。在床邊,她書寫上述小詩一首;在床邊,她堅持完成科研項目;在床邊,她還翻譯出版《聚合物粘彈性引論》(第三版)和《解讀及習題詳解》,為我國相關領域彌補了學術空白。每每談及這些,她動情說道,“我感激這里的護士,她們延長了我的生命,讓我有余力為黨服務,不辜負黨對我的栽培!”
在長征醫(yī)院腎臟病研究所大樓內的血透中心,每名患者均需長期血透,隔天來“報到”,護士長陳靜從事血透護理22年,她笑言,“在這兒,我就是幼兒園媽媽,患者就是孩子,只要他們快樂、他們安全,我便放心?!?/font>
收獲“血濃于水”的情感
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十之八九因為患上尿毒癥。長征醫(yī)院腎內科梅長林教授言簡意賅介紹:尿毒癥又稱“腰子病”,腎臟壞了,人體無法正常排水、排毒;在無法替換腎臟的前提下,血液透析成為患者維持生命的選擇。腎內科主任郁勝強教授解釋,血液透析“三分靠治療、七分靠護理”。一條連接著患者血管、透析機器的通路,便是生命線,如果說生命線的建立靠醫(yī)生,那么,此后漫長時間的維護,全部需要靠護士。
自患病那刻,無數(shù)患者與長征醫(yī)院血透中心護士的緣分已悄然結下。兩層樓面、6個病區(qū),每周有600余名患者前來透析,每次治療持續(xù)4至5小時。這期間,因彼此朝夕相處,患者收獲了更長生命、亦收獲了類似于“血濃于水”的情感。
13年前,女孩沈雁波名校剛畢業(yè),大好人生藍圖正徐徐展開。一紙診斷書如晴天霹靂,將她與家人擊得崩潰。陳靜至今記得,沈姑娘送進來時已患有腎性腦病,持續(xù)昏迷;雖然接受治療后轉危為安,但她不愿接受生病的事實,郁郁寡歡。陳靜看著女孩的樣子,心跟著碎了,“那么好的孩子,卻要承受如此殘酷現(xiàn)實,我們怎么樣也要幫幫她!”
每名患者都會經歷鮮明的情緒曲線圖:從否認、宣泄,到平靜、接受;平靜的岔道口,有人會選擇積極面對、有人可能會消極輕生。陳靜領銜的護理組,將與每名患者的情感溝通形象比喻為新婚。拿捏好患者情緒,有的放矢加以疏導,實現(xiàn)最佳療效。
沈雁波亦不例外。陳靜來到她身邊,起初并無太多言語,只是默默為女孩潔白的手臂上做好瘺管,以備治療所需。這瘺管形成的血管通路,便是透析患者的生命通道。她用盡巧心思,有一搭沒一搭,與沈雁波床旁的患者聊天,“上次看到你家里聚會照片,好不熱鬧!”、“去旅游玩得開心嗎?氣色看著挺好?!薄?/font>
潤物無聲,女孩聽聞病友故事,漸漸從絕望中走了出來,學會用更堅韌、更淡然的心態(tài)迎接生活。
時光荏苒,而今,沈雁波已38歲。13年透析過程中,她的手臂因治療被扎過4000余個針眼,由于護士技術高超,針眼穿刺過的手臂意外的漂亮平整,她從未出現(xiàn)過瘺管感染、假性動脈瘤等并發(fā)癥。她堅持著工作、每年都會與家人遠游。就在前不久,她與媽媽一起前往日本旅行,在當?shù)赝肝鰰r,護士贊嘆,“中國護士技術了得,難怪您可以如健康人一樣享受生活。”
每寸皮膚是“一畝田”
“我們要用事實告訴每名透析患者,即便罹患重癥,您也值得擁有良好生活質量。”陳靜帶領60余名透析中心護士,駐守著這一百張床位。讓透析患者的生命盡最大可能延長,護理工作可以大有作為。護理組骨干劉玲玲介紹,采用正確、規(guī)范的穿刺方法,才能保護好患者的生命線。具體說來,每名透析患者都可能要打針數(shù)千次,患者有瘺管的手臂猶如一塊田,要怎樣“耕出最大面積”頗有講究?!袄习獭贝┐屉m不疼,但不開墾新的穿刺點,長此以往,便會為瘺管后遺癥留下隱患。
普及最先進的治療、護理理念,有計劃地設計好每名患者的穿刺位置、未來穿刺方案,由此為患者帶來良好治療效果。數(shù)據(jù)顯示:長征醫(yī)院血液透析中心患者血色素平均可達到110至120克/升,高血壓達標率大于90%,礦物質骨代謝紊亂發(fā)生率大大降低,患者生存期延長了、生活質量也跟著提高了。技術提升之時,服務也持續(xù)改進。2009年,長征醫(yī)院創(chuàng)新“時間換空間”的理念,啟動國內唯一的夜間長時間透析服務,滿足了80余名患者的夜間透析之需。
腎內科醫(yī)生、血液透析中心護士,醫(yī)護團隊共同組成透析患者的守護方隊;每名患者的血流量參數(shù)怎樣設置、體外循環(huán)到底要不要抗凝、血管通路怎樣實現(xiàn)最長效應用……患者看來不過是“躺下、打針、接管子”的三部曲,背后凝結了醫(yī)護點點滴滴的斟酌與考量。
年過半百的張勤,已在長征醫(yī)院血透中心度過了廿年時光。從罹患疾病的那刻起,她先后收到了25張病危通知單,每一次皆因醫(yī)生、護士的傾盡全力,最終化險為夷。張勤感慨道,“長征醫(yī)院給了我一次又一次重生的機會,這里就是我的第二個家。”血透患者常會出現(xiàn)嘔吐等不良反應,張勤清晰記得,每次劉玲玲來擦血漬、污漬,從來不皺一下眉,只是輕輕撫摸下她,“還好嗎?沒有什么特別不舒服吧。有事叫我?!薄谒?,長征醫(yī)院有著令人放心的硬件、軟件,更有富于人情味的情感。
數(shù)載無休只因“膽小”
透析患者在長征醫(yī)院重新找到了生活坐標,而護士們,早已把坐標的原點,定位在醫(yī)院。自從擔任血液透析中心護士長的工作后,陳靜15年來從未休過一次假。以她的工齡,每年可享受的20天假期,年年全部報廢。護士長坦誠說道,“不休假,主要是因為我內心的‘恐懼’?!睂ν肝龌颊邅碚f,醫(yī)療安全是所有治療的生命線??此骑L平浪靜,一旦醫(yī)療安全有半點閃失,患者的生命便會危在旦夕?!拔夷懽雍苄?,如果休假也會心里吊著醫(yī)院里的事,不如干脆來醫(yī)院算了?!?/font>
15年來,她每天都在與透析患者、透析機器、透析耗材打交道。而護理組的60余名護士,毫無怨言地跟著她,為每名患者傾心服務。陳靜說,“我這里沒有豐厚報酬,甚至連休假都無法保證。醫(yī)院與科室能給的,只有一份工作的成就感。”
陳靜設計了“高年資護士傳幫帶”模式,每名高年資護士無需輪換夜班,但必須承擔帶教工作。此舉有效穩(wěn)定了護士隊伍,實現(xiàn)了血液透析中心人才隊伍的階梯發(fā)展。正因如此,透析中心的護士離職率常年維持在低水平,高年資護士比例持續(xù)走高。
隊伍穩(wěn)定了,長征醫(yī)院腎內科血透中心收獲一串驕傲的數(shù)據(jù):血透患者5年生存率高達77.3%、10年以上存活率高達40.5%。
付出之時,收獲更多。芮文芹、李書昌兩口子都是血液透析中心的護士。芮文芹負責A1病區(qū)的20余名患者,他們其中透析時間最長的,達28年之久;最短的也有五六年。一周休1天、沒有節(jié)假日,小夫妻常常在醫(yī)院見面的機會比在家里還多?!案籼煲姷交颊咭淮?,早已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家人、朋友,甚至老師?!?/font>
張勤學中醫(yī)出身,看到護士疲憊了,她會手把手教中醫(yī)知識,告訴她們疏通哪根脈絡、按摩哪個穴位可以解乏?!拔也恢雷约菏欠窨梢詭椭齻?,她們帶給我健康、快樂,只希望她們也能過得好?!币驗橄硎苤L征醫(yī)院給她的這份大愛,張勤決定蔣大愛延續(xù)下去。就在不久前,她辦理好遺體捐獻手續(xù),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自己微薄之力回饋充滿愛與溫馨的社會。
(摘自 解放日報)
在這里,找到患者信任的理由——上海長征醫(yī)院腎內科血液透析中心夜間服務探訪記
深夜,除了急診和住院病房,沒有一家醫(yī)院的診療科室還會接待病人。但上海長征醫(yī)院腎內科血液透析中心是個例外——這是全國唯一一家提供24小時服務的血透中心。
為什么一個腎內科血液透析中心要開夜班?
“因為需要血透的病人太多了,每天多開一班,就可以多讓80位患者得到治療。”
“因為夜間這8小時一班的長時間透析,可以讓部分病人獲得更理想的治療效果。”
“因為尿毒癥患者也要過正常的生活,多開夜間這一班,他們治療完了第二天就可以照常去上班?!?/font>
“因為這樣對病人好!”
……
“一切都是為了病人好!”擁有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血液凈化技術,如今的長征醫(yī)院腎內科血液透析中心,是國內很多尿毒癥病人“解毒”的首選之所。上周末的深夜,本報記者蹲點血透病房,試圖從護理組通宵服務患者的近旁,尋找患者信任長征的理由。
加開通宵服務,“以時間換空間”
這是一位尿毒癥患者的自述:“我們就像武俠小說中描寫的那些中了毒的人,毒性定期發(fā)作時,就必須要有解藥解毒?!?/font>
尿毒癥,在臨床醫(yī)學上也被稱為慢性腎衰竭。作為常規(guī)的治療手段之一,病人需要定期到醫(yī)院做血液透析。
10月23日晚9點過后,長征醫(yī)院6號樓整整占據(jù)兩個樓層的血透中心病房,被燈光照得敞亮,護士們正在近100張病床邊的一臺臺血液透析機旁忙碌著——連接透析液、沖洗管路、準備穿刺包……
晚上10點,病人們陸續(xù)來了?!靶∶茫瑑z好呀?!痹?樓的一間血透室,有的病人一邊鋪床,一邊和護士熱絡地聊開了。
和普通醫(yī)院的血透室相比,長征血透中心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從2009年開始,每周一、三、五加開了夜間長時服務。
解放軍腎臟病研究所所長、長征醫(yī)院原腎內科主任梅長林教授算過兩筆賬。第一筆賬關于病人:加開通宵血透服務后,可以一下子多接收80來位病人。對常年“一床難求”的現(xiàn)狀來說,這是一種“以時間換空間”的辦法。
可當梅長林算第二筆賬時,卻不免心疼:夜間長時服務推出后,護士必須在“三班倒”的基礎上再開出第4個通宵班頭,護理團隊的工作量大幅上升。
但腎內科仍然決定堅持。梅長林說,加開夜間長時服務更重要的是,可以讓一部分病人獲得更理想的血透治療效果,有效改善透析并發(fā)癥?!芭e個簡單例子,一個病人做血透,拉水4千克原來需要4小時,現(xiàn)在用8小時,時間多了,透析會更加徹底?!笨剖腋櫿{查的結果顯示,夜間血透6個月后病人血磷、iPTH值顯著下降,血鈣水平維持穩(wěn)定,病人貧血現(xiàn)象減少。
于是,記者就看到了這樣一幕:有的病人是拎著公文包“入住”的——做完通宵血透后在病床上多躺1個小時,次日就直接去上班了。而年紀大一點的病人,像65號床的阿姨,做好血透第2天直奔小菜場……梅長林說,隨著血透技術的發(fā)展,醫(yī)護工作者不僅要幫助更多病人活下去,而且還要讓他們活得有尊嚴,重新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難度最高穿刺留給最資深的護士
病人做血透,從穿刺開始。每個病人的手臂上要連扎2根穿刺針連通兩根血管通路。其中一根管路是把病人的血液引進透析器,通過機器的工作,排掉血液中的毒素和水分,然后經由人機血液循環(huán)回路,通過另一根管道把凈化后的血液送回體內。
“小盛,謝謝你哦!今天(打得)也蠻好的,不疼?!?5號床的阿姨說話中氣足。她有一條典型的尿毒癥患者的手臂:左手臂中間就像長出了一段小茄子,這高高隆起的腫塊,是常年做血透,血管嚴重擴張造成的。
這條變形的手臂,并沒有難倒給她做穿刺的護士盛美美。盛美美是這天當班護士中年紀最小的一位,雖然工作只有1年,但在這個病房,她已經站穩(wěn)腳了。
大概沒有人會體貼地去計算一個尿毒癥患者一年要打多少針,長征醫(yī)院血透中心卻把這當成大事——一個患者1周血透3次,手臂上一次扎2針,一年就要扎312針。每根穿刺針直徑1毫米左右,要是護士穿刺時失手,不僅病人會疼得哇哇叫,而且由于病人靜脈做過造瘺手術,血流速度比常人快,一旦穿刺失敗,血液會直接噴到天花板,后續(xù)的止血、重新穿刺都意味著大麻煩。
晚上10點15分到11點,是病人穿刺的“高峰期”。這一天,28歲的護士楊茜已連續(xù)“救場”兩回。“都是穿刺難度比較高的病人。”
楊茜是這天當班的15名護士中比較資深的一位。她告訴記者,為了病人好,血透護理組團隊有個傳統(tǒng):遇到穿刺難度最高的病人,護士沒十足把握絕不會逞強,都會主動轉交給團隊里更資深的護士操作。
“我的帶教老師手里就有這樣的病人,手腫得跟小腿一樣粗,只有我老師能應付?!笔⒚烂勒f。
長征醫(yī)院血透中心有一個讓病人放心的紀錄:一次穿刺成功率幾乎100%。
“我負責治病,你負責信任我”
能獲得那么多患者的信任,全因為長征血透中心把守住尿毒癥病人的“生命線”,看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呵護生命線,需要高質量的護理作為后盾;而構筑生命線,則需要精湛的專業(yè)技術”。
接受血透治療前,患者都接受過造瘺手術,讓左手臂上的一根靜脈實現(xiàn)動脈化。腎內科主任郁勝強介紹,為病人構筑“生命線”會遇到各種復雜棘手的情況。比如,有的病人年事已高,還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并發(fā)癥,血管硬化又偏細,要找出一根適合做瘺的血管并不容易,需要醫(yī)生憑借豐富的專業(yè)經驗突破技術難題?!白鰞券浭中g時,醫(yī)生要把病人靜脈的一端接到一根動脈口子上,這可是個復雜而精密的技術活,都是一針針手工縫合的?!庇行┺D院病人此前經過多
(摘自 文匯報)
信譽最好的血透中心這樣煉成——記長征醫(yī)院腎內科血液透析中心醫(yī)護團隊
口渴了,該如何解渴?這個看似不成問題的問題,對于尿毒癥患者而言卻是天大的難事:由于自身缺乏代謝功能,他們平均每天喝水的量,被嚴格控制在2千克以下。暢飲,因此成為尿毒癥患者的奢望。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身邊“望水止渴”的這一特別群體正在不斷擴大。有數(shù)據(jù)表明,目前我國13億人口中,尿毒癥發(fā)生率約為萬分之一,每年新增13萬患者,其中8%的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
為了提高尿毒癥患者的生存質量,26年來,第二軍醫(yī)大學長征醫(yī)院腎內科血透中心的醫(yī)護人員,用勇氣、愛心和精湛的醫(yī)術,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生命救治的奇跡。從最初的3臺簡陋的血透機起步,到目前已擁有100臺國際先進的血透設備,長期血透病人數(shù)由最初的10人增加到如今的580人,年透析8.5萬例次。
這是一串令長征醫(yī)院腎內科血透中心驕傲的數(shù)字——
這里創(chuàng)造了十多年來無一例重大并發(fā)癥的紀錄,誕生了透析存活28年、血透患者5年生存率高達77.3%、10年以上存活率40.5%的生命奇跡。
“全國規(guī)模最大、患者最多、信譽最好的血透中心之一”這個稱號,是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尿毒癥患者的福音,背后凝聚著無數(shù)長征人的奉獻。
消化科骨干“轉身”籌建腎內科
“我是半路改行的!”上海長征醫(yī)院第一代腎內科人、現(xiàn)任解放軍腎臟病研究所所長梅長林教授告訴記者。
上個世紀80年代,梅長林從二軍大畢業(yè)后留在了消化內科,并很快嶄露頭角,相繼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獎。但就在此時,一個特殊的病人改變了他的從醫(yī)軌跡。
那是一個尿毒癥患者,因為腎功能衰竭,不能正常飲食,長時間的饑餓導致消化道和直腸癌變?;颊咄床挥纳胍?,撕扯著梅長林的心扉。“這個病人群體太痛苦了,連最基本的飲食要求都得不到滿足,一定要想點什么辦法來幫助他們?!彼殚喆罅抠Y料,卻發(fā)現(xiàn)“腎功能衰竭”這個頑癥,消化科醫(yī)生完全幫不上忙。正巧醫(yī)院當時正在籌建腎內科,梅長林便主動要求轉崗。
在許多人眼里,己在消化內科嶄露頭角的梅長林這次“轉身”,無疑是“自毀前程”,但梅長林卻從那一天起,把自己的人生與“把患者的生命高高舉過頭頂”這份信念緊緊交織在了一起。
當時腎內科整體水平在上海處于劣勢,總共只有三四名醫(yī)生、十來張床位和兩三臺血透機。梅長林“鉚”足了勁,努力尋找解決患者病痛的良藥。1993年,他從國外學成回國時,將自己節(jié)省的上萬美元助學金全部買了實驗試劑、儀器和英文原版資料,裝了整整16箱。正是憑借這些特殊的“行李”,梅長林和他的團隊很快組建了國內首個多囊腎病專業(yè)實驗室,并相繼誕生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率先在國內提出了透析患者肉堿缺乏癥的概念,首次證實了肉堿缺乏癥是促進慢性腎衰竭并發(fā)癥出現(xiàn)和惡化的重要因素,并據(jù)此研制了左旋肉堿口服液和注射液,只要病人在血透過程中及時補充這種口服液或注射液,就能有效地消除由血透帶來的不良癥狀。多年來一直撕扯著梅長林心扉的那個心結,終于解開。
(摘自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