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王守力主任,劉利峰,解放軍第306醫(yī)院心內科、醫(yī)務部。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因各種原因需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的比例也隨之增加,有研究報道大于60歲的老年人接受起搏器治療占所有起搏器安裝者的70%~80%,80歲以上植入起搏器者也越來越常見。本研究對125例80歲以上起搏器植入者圍術期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80歲以上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80歲以上首次植入心臟永久起搏器患者125(男96,女29)例(高齡組),年齡80~93歲,平均年齡(82.4±2.5)歲。其中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SSS)62例(49.6%),Ⅲ°房室傳導阻滯(AVB)51例(40.8%),雙束支阻滯6例(4.8%),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4例(3.2%,其中冠心病和高血壓性心臟病各1例,擴張性心臟病2例)、SSS和Ⅱ°AVB合并室性心動過速(VT)各1例(1.6%,均為高血壓、冠心病介入手術后)。另選取同期首次植入心臟永久起搏器570例65~79歲的患者為老年組。每例均有完整的病例資料,術前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胸片、心電圖及血液化驗檢查,大多數(shù)患者有24h動態(tài)心電圖。
1.2 起搏器植入方法首選鎖骨下靜脈穿刺,三腔起搏器和ICD均為左鎖骨下靜脈。如鎖骨下靜脈穿刺失敗,靜脈造影引導下行腋靜脈或頭靜脈切開。常規(guī)電極植入位置,右房電極選擇右心耳、右室電極選擇右室心尖部、左室電極選擇心側靜脈或心后側靜脈。125例患者共植入單腔起搏器69臺、雙腔起搏器50臺、三腔起搏器4臺、雙腔1CD 2臺。
1.3 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計量資料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間分類變量資料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所有數(shù)據(jù)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1.5處理。
2 結果

2.1 臨床資料高齡組患者2種心臟疾病并存者57例(45.6%),3種以上心臟疾病并存者26例(20.8%),其中CHF 40例(32.0%)、高血壓病87例(69.6%),經(jīng)冠脈造影證實的冠心病(CAD)54例(43.2%,包括既往PCI術后9例、本次住院行冠脈造影36例及PCI術后9例)、肺源性心臟病5例(4.0%)、肥厚性心肌病2例(1.6%)。至少合并1種以上心臟外其他系統(tǒng)疾病44例(35.2%):糖尿病24例(19.2%)、腎功能不全8例(6.4%)、腦血管意外史12例(9.6%)、癌癥3例(2.4%)、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癥11例(8.8%)。高齡組多種心臟疾病(除手術適應證疾病外)并存及合并心外疾病多見,與老年組比較明顯增高。
2.2 圍術期并發(fā)癥兩組手術成功率均為100%。高齡組圍術期共23例并發(fā)癥(18.4%);術中發(fā)生急性左心衰5例、室速及室顫3例、陣發(fā)性房顫5例、心肌穿孔及夾層1例、一過性缺血發(fā)作(TIA)3例、血氣胸1例、支氣管哮喘1例,共占82.6%;術后囊袋血腫2例、電風暴1例、電極脫位1例,占17.4%。老年組圍術期共56例并發(fā)癥(9.8%),術中發(fā)生急性左心衰10例、室速及室顫8例、陣發(fā)性房顫10例、心肌穿孔及夾層4例、TIA發(fā)作8例、血氣胸2例,術后囊袋血腫8例、電風暴1例、電極脫位5例。所有患者經(jīng)及時發(fā)現(xiàn)并采取相應措施后好轉,患者均存活出院。高齡組手術耐受性差,與老年組比較圍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增加,但因手術操作引起的圍術期并發(fā)癥兩組無明顯差異。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的增加,需行起搏器治療的高齡患者亦呈逐年增多趨勢。因高齡人群本身的病理生理、心臟解剖及全身各器官狀態(tài)與其他年齡人群明顯不同,手術耐受性較差、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其年齡因素本身即屬于高風險人群,正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
本研究通過對125例80歲以上的高齡組和570例65~79歲老年組起搏器植入患者圍術期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高齡組較老年組多種心臟疾病(除手術適應證疾病外)并存及合并心外疾病多見、手術耐受性差、圍術期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增加,但因手術操作引起的圍術期并發(fā)癥兩組無明顯差異,主要是心臟基礎疾病和心外疾病所致。雖然高齡患者術前檢查各臟器結構和功能基本正常,但大都處于代償?shù)倪吘?,對手術應激反應的調節(jié)能力差,因而對于高齡患者行起搏器治療,除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全面評價和治療心臟疾病外,還應高度重視和適時關注全身各臟器及機體狀況,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使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降至最低。我們的經(jīng)驗是:(1)術前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由于高齡患者全身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減退,術前盡量全面檢查,重視腫瘤、低氧血癥、低蛋白血癥、貧血、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的診治和預防,加強心衰治療、控制心律失常及穩(wěn)定情緒,除給予鎮(zhèn)靜劑外強調術前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思想溝通和病情分析,手術時機盡量選在患者全身處于最佳狀態(tài)。
(2)選擇鎖骨下靜脈置入途徑,必要時行靜脈造影。高齡易伴有老年性肺氣腫、骨質增生導致肋間隙狹窄,因而一些報道建議盡量選用頭靜脈切開路徑。PASE試驗發(fā)現(xiàn)75歲以上患者置入起搏器應用鎖骨下靜脈穿刺氣胸比例增加,但本組所有患者選擇鎖骨下靜脈入路均穿刺成功,血氣胸發(fā)生率未見增加,考慮與本組中部分患者穿刺困難時采用經(jīng)肘靜脈注入造影劑行靜脈造影顯示鎖骨下靜脈走形后再穿刺、而非盲穿有關。因而鑒于鎖骨下靜脈路徑簡便、組織損傷小、成功率高且可反復使用等優(yōu)點,可以在高齡患者中采用。(3)處理囊袋張力要適度、止血充分,對于消瘦、皮下脂肪薄的患者,可分離皮下組織至胸大肌層作囊袋,盡量沿胸大肌走形鈍性分離,因肌肉組織易出血,需應用電刀電凝止血,以避免囊袋皮膚破潰。
隨著手術技術的日趨完善和熟練,經(jīng)過術前充分的準備、術中規(guī)范的操作及選擇經(jīng)驗豐富的術者,高齡患者行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術是可行和安全的。